我们为什么围观“公务员陪酒事件”
因为儿子陪酒应酬,一位国税系统公务员的母亲向浙江省委组织部长微博“告状”。经过一周的舆论发酵,事情越来越耐人寻味。 9月14日晚,一位微博名字为@青墨港湾的母亲因担心在国税局上班的儿子常应酬喝酒影响身体,发微博向浙江省委组织部部长蔡奇“请教”。 15日蔡奇转发这条微博并“霸气”回复:“你儿子在哪个国税单位上班,今后他可以不用喝酒了。”随后,在与蔡奇的互动中,@青墨港湾透露了儿子的工作单位是浦江县国税局,蔡奇也在微博公开表示:“如果属实,请浦江主动抓好整改”,“地方反对‘四风’不能等,现在就要见行动!” 此事到此结束了官民互动阶段,而进入了官方调查的程序。同样的,事情的氛围也有了微妙的变化,脱离了微博独有的轻松交流气氛,而开始带上了一种整风的紧张感。就在省委组织部长要求“抓好整改”的第二天,浦江县通过@浦江先锋发布了初步调查结果,称“当晚宴请是私人性质,未有国税系统局级领导参加”云云。 峰回路转的是,事情并未以官方结论作结。今天(9月20日)媒体后续的报道“‘陪酒事件’公务员受冷落,称同事都不敢接近”、“母亲后悔发微博”成为了门户网站的热闻。大量的跟帖评论这位母亲“too young too naive”:“葬送儿子前途”、“儿子几年白忙了,接下来就不要考虑升官了”、“老妈疼儿心切,忘了中国的国情,忘了官场的险恶”等等。 不厌其烦地回溯此事的来龙去脉,是因为这是一桩典型的带有“中国式”味道的新闻。事情的每一点进展和与之相伴随的舆论,都能将当下社会带到放大镜下,逼真地展现今天的人情世相。其中的每个看点,都可以衍生出一篇完整的评论。 看点一:社会宣讲明规则,但服从潜规则。一位担心儿子应酬的母亲试图用明规则挑战潜规则,一位高级干部也以明规则督促整改,一个地方政府也按明规则调查核实。但结果却是,儿子受冷落、母亲很后悔、社会舆论恨铁不成钢地责备母亲“天真”。评论者不约而同地认为此事必将“毁了儿子前途”,背后是对明暗两套规则运行逻辑的清楚认识。 看点二:官场文化泛滥,已深入伦理生活,基层整风很难厘清边界。对于浦江地方“私人宴请”“结账者是农业局副局长”的回应,不敢妄断真伪。但披借人情外衣的官场应酬各地都很常见,因为性质暧昧,所以怎样解释都很合理,这样的现实无疑给“四风整顿”留下了可以讲价的空间。 看点三:随着官微的普及化,微博也逐渐成为了“上访”或者“准上访”的场所。@青墨港湾给组织部部长留言,在微博独有的氛围里,可看做是“交流”和“诉苦”。但事情一旦超出微博,进入官方调查程序,这种交流实际上就成了一种上访。@青墨港湾先是坦然,后是懊悔,恐怕也是认识到了此事带有了上访的性质。 如果将这几点整合起来,大概可以这样总结这个“陪酒事件”的新闻:一位受害于“官场文化泛滥”、相信明规则的母亲,不经意地将一次微博诉苦变成了一场上访,随后在被潜规则教训的情况下深感懊悔。也许不止她困惑懊悔,陪伴这位母亲经历了这一周的围观者们,或多或少也有些难以言明的“不舒服感”。(光明网评论员) |
关键词:公务员,陪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