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房养老”是舶来品 中国试点必须本土化
2013年9月13日,中国政府网全文公布近日由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之后,网上热议不断,政府、金融机构、子女、父母等不同角色褒贬不一。其实,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大家的观点都有一定依据,似乎都无可厚非。那么,如何正确认识国家“以房养老”这一政策呢?其关键是是否既有大的视野,又有求实的态度。 首先来看以房养老的本质。以房养老的本质是一种理财行为。它的极端假设是房子归老人所有,老人可以用市场化的方法颐养天年。一般来讲,老年人若没有专利和专著等产权所带来的现金流的话,老年人属于消费者。但是支撑老年人较高心理感受的消费的物质形态多种多样,但有两样极端的物质形态离不开。一是现金,二是房产。现金的流动性、分割性、便携性、转换性强,适合老年人拥有;而房地产则相反。俗话说,人终究是“赤条条来、赤条条去”。所以,水平最高的养老理财是临死的时候所有的物质都被自己消费完了。这正是“以房养老”的“理论支撑”。很容易使我们看到“以房养老”的本质。 有人总结了政府关于养老的倡导口号:“1985年说:计划生育好,政府来养老”、“1995年说:计划生育好,政府帮养老”、“2005年说:养老不能靠政府”、“2012年说:延迟退休好,自己来养老”、“2013年说:以房养老试点”,于是人们不禁会问:“下一步呢?”很显然,这个总结本身就在暗示政府似乎在“忽悠人”。事情没有这么简单,要正确看待政府的态度和倡导,既不能说政府这些口号提得很恰当,也不能说政府推脱责任。 作为政府,出台政策提出口号都应当有前瞻性和体系性,不能前后矛盾、左右矛盾。政府的水平恰恰就在于想常人所不能想,见常人所不能见。政府决策不仅当时英明,还要有长效机制。事实上,近若干年来,政策的系统性和长效性为各层各界人诟病。所以,政府是不是应当优化“申论”考试,找出更有效的方案,去筛选顶尖人才?不过,在市场化改革的取向下,养老的确不能全靠政府。政府的作用在于分析、决策,为养老提供有效的机制设计与政策支持。至于倡导的前后不一致,就权当“摸着石头过河”。但今后政府应当用“搭桥过河”的水平要求自己。 为了“以房养老”的政策惠及民生而不被吐槽,政府必须对“以房养老”的相关政策正确解读,正确引导,提前防范风险,激发政策的闪光点,收纳政策的负面效果。 “以房养老”是个舶来品,中国必须本土化才能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房地产产权明晰,人员流动性大,父母与子女辈的经济关系与日常生活各自的独立性较强。然而,我国不仅存在70年土地产权之困,还讲究数代同堂式的“养儿防老”。如果向前看,随着中国户籍制度的松绑,人口流动性将更多从属于工作机会、个人偏好,子女和父辈的地域关系将越来越“松散”,养老模式将发生重大变化。从这一点来讲“以房养老”政策的出台,决策英明,抓住了中国养老的趋势。那些家庭经济状况适中、子女不便与老人在一起、老人希望异地养老的,都可以积极尝试这种养老模式。 这种养老模式能否平稳顺畅,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价格风险规避机制的设计。银行之所以愿意做“倒按揭”,主要原因是银行认为目标房产价格稳定,甚至有较好的增值空间。然而,中国的城市结构、功能、规划在变动之中,城乡正在不断融合,加之房地产价格的“位址效应”的存在,房地产的价格将会处于需要不断重新估值的过程之中。这种预期和认识会降低养老者与银行之间达成交易的需求。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尝试通过“房地产期权价格”制度,锁定房地产的价格风险,促进更多的老年人实现“以房养老”的梦想。 如果市场对“以房养老”的政策有良好的预期,可能会产生两大效应。一是刺激潜在养老者积极购房,刺激市场上房地产的投资性需求,甚至投机性需求;二是加速家庭关系的松散化。既然房子可以养老,从儿女来讲,精神负担大大减小,特别是中国所特有的微妙的“婆媳关系”,子女可能会大力支持这种模式。从老年人来讲,随着医疗教育水平、医疗水平的改善,品味的多样化,父母相当于年轻了若干岁,父母也希望寻找自己独立的养老空间。宁愿“以房养老”,也不愿意“儿、媳养老”。家庭关系将会加速松散。 中国的大国崛起,还处于青年时期。因而城市依然是年轻人奋斗的场所,但这个场所不一定适合养老。根据中国人口众多、山地不少、耕地不多、城乡二元的国情,阶段性实施集中养老、山区养老、农村养老等多重养老模式结合的战略,则可以大大提高中国的资源配置模式。相信,随着养老地医疗配套的完善,“医疗物联网”设施的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更有效率的养老方案会被创新出来。中国也将在未来一段时期,形成候鸟居住地,年龄小的孩子随父母一起在城市繁华地段,父母退休后,将会迁移到适合养老的聚集地。 要防止“以房养老”推进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一个是打着“以房养老”的旗号,“挂羊头卖狗肉”,套取政策红利。中央在对“以房养老”给以优惠政策的同时,必须对养老方案给出相应的“指标化管理”,必须达到“养老”的目的与相应的水准;二是防止年轻人“以房代情”。“亲情养老”是中国特有的人文情怀。所以,在中国,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达到以后,物质对于老年人的“边际效应”会迅速递减,而亲情的“边际效应”则会大大增加。所以,物质往往难以弥补老人的“念子之情”。子女务必尽可能常来到父母身边看看。 (作者为经济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金融信息工程系教授) |
关键词:以房养老,本土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