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会受捐下降”不能孤立解读
民政部在深圳发布《2012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报告显示,去年全国接收捐赠的总额约817亿元,是我国年度捐赠总额连续第二年下降。其中,红十字会系统的募捐额也连续两年下降。 如果说近年来处于舆论漩涡中的红十字会,导致了整体捐赠环境的恶化,显然是过于简单的解读。红十字会只占全国捐赠总量的2.68%,其影响有限。诚然,红十字会作为我国历史较悠久、规模较大的慈善机构之一,因为出现了不少负面新闻而导致社会公信力受损,造成受捐数额连续两年下降,确实会引发连锁效应。但必须要看到的是,由于《报告》只给出了一系列笼统的数据,民众无从分辨,除了红十字会所代表的“官办”慈善机构受捐数额下降之外,民间慈善组织的受捐数额是否也受到了影响,两者之间受到的影响孰轻孰重? 这实际上反映出目前我国慈善整体环境所面临的困境。长期以来政府主导的慈善模式,不仅导致“官办”慈善机构官僚气息浓厚,管理滞后,弊端丛生,而且民间慈善机构处于初生阶段,其组织结构、与社会需求接轨等方面也存在诸多不足,尤其是慈善最重要的社会公信力环节,无论官办还是民间慈善机构,都距离民众心目中的标准甚远,有关公开透明度的体系建设还任重道远。 也因此,一个红十字会出现了某些问题,就被怀疑让整个慈善环境连带受伤,“红会受捐下降”当然需要红十字会本身继续认真反思,对背后的深层次问题不回避,动真格,而其他慈善机构同样也要思索。“官办”慈善机构要强化改革,尽早脱去身上的官气,从“二政府”转型升级为纯粹的慈善事业服务者。民办慈善机构要加速完善,汲取其他国家慈善机构的先进经验,最大限度与民众诉求接轨。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红会受捐下降”也好,“全国年度捐赠总额连续第二年下降”也好,也许隐含着更多的变化。即是民众从以往单纯的捐钱捐物,到参与慈善活动,比如义务支教、去山区看望儿童、在城市作社工或者义工等,形成多元化的慈善参与路径。捐赠金额并不是衡量慈善发展与否的唯一量化标准,慈善的本义就是倡导人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他人,扶危解困。许多弱势群体往往最需要的不仅仅是钱,而是日常的关怀、专业化的公共服务、面对面的情感交流。爱心本身就是诸多附加值的集合体,一张钞票只能解决人的物质需求,而一个亲切的慰问,一次急需的帮助,则会让人在心理层面得到更大的满足。 |
关键词:红会,受捐,下降,孤立解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