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河北频道>>全景河北>>时政要闻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时期坚持群众路线纪实

http://www.hebei.com.cn 2013-09-24 08:35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西柏坡纪念馆广场。康华杰 陈腾飞摄

图为西柏坡毛泽东同志旧居办公室一角。陈腾飞 摄

解放战争时期,群众帮助解放军运送物资。 (西柏坡纪念馆馆藏资料照片)

  滹沱河流经平山县,在太行山深处拐了个弯,怀抱起一个静谧而祥和的小村庄,这就是西柏坡———党中央领导人民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

  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从1948年5月至1949年3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驻留了10个月左右。即便从中央工委1947年5月抵达西柏坡算起,中共中央在西柏坡的时间也不足两年。然而,就是在这短暂的时间里,党领导解放区人民开展了土地改革,指挥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召开了著名的七届二中全会,擘画了新中国的蓝图。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向全党发出了“两个务必”的谆谆告诫:“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今年7月11日至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我省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期间来到西柏坡,在同县乡村干部和当地群众座谈时语重心长地说,多重温这些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

  近日,记者再次踏上这块红土地,重温那光辉岁月、追访历史细节。一件件文物、一张张图片、一段段回忆、一个个故事……穿过历史的云烟,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党在西柏坡时期坚持群众路线的坚定决心,开国领袖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一心为民的崇高风范,以及党和人民血浓于水的深厚情谊。

  全心全意为群众,把根深深扎在群众中间

  西柏坡纪念馆档案资料中,一位名叫阎如魁的农民留下了这样一段话:“毛主席在俺村,中央机关的同志们热情地为俺贫下中农做好事。管理员(工作人员)一看见老百姓推碾、扬场,就牵着机关的牲口来帮忙。老百姓收庄稼,毛主席号召帮助群众,抢秋夺夏,夏天帮助割麦,秋天帮助收稻。有担的,有背的,往老百姓的场上送,干得可欢了。”

  西柏坡纪念馆研究部主任康彦新介绍说,西柏坡时期,废寝忘食、宵衣旰食的中共领袖们,仍然牵挂着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

  毛泽东号召中央机关进行“节约粮食”运动,让工作人员把节约下来的三百多斤粮食在春节前送给西柏坡村生活困难的村民。看见当地农民种稻子不育秧产量低,他专门给群众讲要先育秧再插秧;1958年,毛主席又特意让中央办公厅给西柏坡写信,询问老乡的生产生活情况,并让他们到水稻产量高的涿州学习种稻方法。

  播种的时节,朱德曾经帮助当地百姓拉耧。收获的时节,见一位60多岁的老婆婆独自吃力地在地里割谷子,朱德二话没说,挽起袖子,向老婆婆要过镰刀,便“刷刷刷”割下去……

  “我这条命,就是董老一家给捡回来的啊!”在西柏坡纪念馆南面的柏坡湖码头,西柏坡村67岁的阎青海老人激动地对记者讲述了他的一段人生经历。

  阎青海一岁多时得了一场急病,奄奄一息。他娘以为治不好了,就把他用谷草裹身,放到外面的碾盘上,准备等孩子爹回来扔掉。不料董必武夫妇路过此地,发现孩子还有心跳,就赶紧抱起来送到中央机关医院。董必武夫人何莲芝在医院陪护了好几天,终于把个欢欢实实的孩子抱了回来。

  “西柏坡纪念馆筹建时,我和有关人员去北京征集文物,就住在董老家。董老还主动问我们村里有什么困难。我们反映需要一台拖拉机,董老立即给协调解决了。后来何莲芝重访西柏坡,还专程到我们家看望。”阎青海感叹,“中央领导和咱真是一家人、心连心哪!”

  中共中央领导还严格要求机关干部,绝不容许损害群众利益,哪怕一丝一毫也不行。当警卫战士为保持院落清洁,打算拆掉院里的石磨和猪圈时,毛泽东语重心长地说:中国革命的形势发展很快,我们不会在这里住多久,这些东西都不要拆掉,将来群众还要用的。全国土地会议参会代表的马啃了老乡的树皮,刘少奇亲自派人核实,要照价赔偿。群众过意不去,工作人员就买来树苗,帮群众补栽,后来,那里成了一片翠绿的小树林。周恩来所住的院子里的梨树上结了几个梨,秋天梨成熟后,他让工作人员摘下给房东送去。房东一家说什么也不要,工作人员只好给老乡一些钱,算是把梨买了下来。

  党的领袖们,当年为什么这样关爱群众、尊重群众?

  因为他们深知,群众才是“真正的铜墙铁壁”。党最大的优势就是植根群众,党最大的危险就是脱离群众。

  在西柏坡,毛泽东曾不止一次提到李自成。其用意就在于提醒广大干部,不要骄奢淫逸、丧失斗志、脱离群众。

  刘少奇也不止一次谈到安泰。安泰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巨人,是海神波塞冬和地神盖娅的儿子,有着无穷的力量,他的力量就来自于大地母亲。在和敌人格斗时,只要身体不离开大地,他就可以所向无敌。然而,敌人后来发现了他的这一特点,在战斗时把他举向半空,使他离开了母亲,最终把他杀死。借用安泰的故事,刘少奇是在警醒党员干部,要始终把根扎在人民群众中间,始终不脱离群众。在全国土地会议上,他指出,“我们一切政策的制定、修改和执行,都必须有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测量政策的正确与否,要以最大多数人民的最大利益为标准”。

  由于抗日战争胜利后,党员队伍发展很快,一些党员思想不纯、作风不纯和组织不纯的问题在土改中暴露出来。一些干部在作风上存在严重的官僚主义,强迫命令,脱离群众,甚至有的干部利用职权多分多占胜利果实,侵占群众利益。鉴于此,根据全国土地会议的决定,开始结合土改整党,比较好地解决了思想、作风和组织不纯的问题,保证了土地改革顺利进行。

  在西柏坡纪念馆第二展室参观,人们无不被一封语言直白却又饱含深情的书信打动。

  “毛主席呀!没有您我们真得饿死啦,这回我们都翻身了,分了地,分了马,分了衣服、粮食,都有吃有穿也都抱团了,一定打倒大地主,打倒反动派!”

  “我们都想看看你,离的又这样远,也见不着你,请你把最近的照片给捎一张来吧。”

  这是1947年10月23日,哈尔滨市顾乡区靠山屯翻身农民写给毛主席的信。字里行间,洋溢着翻身农民获得土地的喜悦心情,以及对党的无限深情。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土地改革在各解放区开展不到一年时间,就有一亿六千万、约占当时全国37%的人口得到了土地。“土地回老家”,进一步焕发了翻身农民参军支前的热情。

  在西柏坡纪念馆第七展室内,陈列着解放区土地改革后群众踊跃支前的部分照片:有的在做军鞋、军装,有的在推碾磨面,还有数不清的农民挑着扁担、推着小车在曲折的道路上行进着……据统计,三大战役中的支前民工达880余万人次,使用小推车82万辆次,分两排排起来,可以从当时的南京国民党总统府一直排到北平。“土地改革使共产党进一步赢得了民心,从而为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曾担任西柏坡纪念馆馆长的西柏坡研究专家张志平说,三大战役之初,解放军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装备上都大大不如国民党反动派,但人民的支持,改变了敌我力量的

  对比。仅从民心所向来看,国民党反动派就大势已去。

 [1] [2] [3] [4] 下一页

关键词:群众路线,中共中央,西柏坡,纪实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河北日报
责任编辑:赵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