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校园性侵须不惮做“最坏打算”
24日,教育部、公安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四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做好预防少年儿童遭受性侵工作的意见》指出,对于女生宿舍,学校要采取“封闭式”管理,尚未实现“封闭式”管理的要抓紧时间改善宿舍条件。未经宿管人员许可,所有男性,包括老师和家长,一律不得进入。 对儿童的性侵害,逾越了人性底线,而案发校园,更让人难以接受。四部门联合发布《意见》,无疑是针对校园性侵案时有发生而展开的政策性“补漏”。 在《意见》中,“儿童保护”体现在多管齐下的政策设计中:比如,增强预防性侵犯教育,定期开展隐患摸底排查,女生宿舍封闭管理,加强对教师资质审查,建立性侵案及时上报制度等。它兼顾前置性防范和事后追查,身体守护与心理呵护并重,既有价值导引,也不乏实用性。事实上,今年6月,石家庄就曾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护苗行动”,规定女生宿舍全封闭式管理,男教师约见女生,须有多人在场等。 而舆论解读,多聚焦在“女生宿舍封闭式管理”上。有些人认为,封闭策略只是“物理隔离”,未必能见效,更何况,女生宿舍未必是“危险区”,相较而言,办公室、KTV等,案发概率更高。 不过,这或是立错了靶子,女生宿舍封闭式管理,不等于“闭门防狼”,而旨在多筑起一道防火墙。在乱象纷呈的当下,它有极强的现实指向性。画线式隔离,比留下盲区要好。再者,它并非孤立举措,而是防性侵链条上的一环。给教师戴上“紧箍”,也无关有罪推定——在儿童保护上,须多些敏感度,在未卜的风险前,不惮于做“最坏的打算”。 -佘宗明(媒体人) |
关键词:性侵,预防,校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