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是消除“洋名”偏好
近几年来,河南各地不断出现的“洋地名”让人眼花缭乱,如郑州的“曼哈顿”、“威尼斯”,洛阳的“加州1885”等。对此,近日通过的《河南省地名管理办法》规定,宾馆(酒店)、商场、写字楼等大型建筑物及居民住宅区名称,一般不以人名作地名;禁止使用国家领导人名字、外国人名和外国地名作地名。(据10月8日《大河报》报道) 说起近年来兴起的“中国式楼盘命名”,早就有网友戏称,“上午在‘瑞士小镇’散步,中午到‘莱茵河畔’小憩,下午赶往‘巴塞罗那’,一天之内遍览欧洲风情……”的确,行走于很多城市当中,一个个外国地名早已让人见怪不怪,甚至让人平生“直把故乡当他乡”的感觉。泛滥的“洋地名”不但给人们出行和城市管理带来了不便,而且对传承、弘扬民族文化客观上也形成了冲击,的确已经到了必须管一管、清一清的地步了。“洋地名”读起来拗口,听起来难懂,但奇怪的是,往往越是这样的名称越受人追捧。在一些城市,就出现过这样的怪象:同样的楼盘,叫“中式”名称一直销量平平,改个洋名,马上就访客如云。这一现象之所以产生,恐怕还与人们内心对“洋名字”的那份独特偏好有关。对买房者而言,“国际范儿”的楼盘名称是时尚与异域风情的代名词;购买这样的楼盘,就意味着高层次家居、西方化生活方式等心理需求得到了满足。而在房地产开发商看来,既然给楼盘起个“洋名字”,就能迎合购买者的审美趣味和消费心理,就意味着上了档次,就能带来更好的销量和更大的收益,那又何乐而不为? 再看楼盘名称审批环节,面对众多“国际范儿”名称申请,城市管理者也有自身的考量:多些洋气的地名,就可以彰显城市国际化水平和开放程度,还可以展示城市建设发展水平、提升城市形象和知名度。如此一来,既然各方想法契合,各有所需,那么申报、审查、批准自然就顺理成章,“洋名称”也就如雨后春笋般到处涌现。 改变城市中“洋地名”盛行的现象,固然需要像河南这样,以政策法规来进行规范和约束,但更重要的还是要消除社会、公众对“洋名”的偏好,改变这种崇洋媚外的所谓“时尚”。从很多类似的整治、清理工作来看,如果不从改变人们的观念入手,单纯依靠行政禁令从外部进行约束,往往只能收一时之效,难见长远之功,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问题的出现,让政策法规无法真正落到实处。以楼盘命名为例,若人们仍对“洋名”趋之若鹜,地产商自然会为迎合这种心理而费尽心机、巧起名目。所以说,从源头上消除公众对“洋名”偏好,需要创造崇尚中华传统的文化氛围,这显然比出台一纸《办法》要更加困难,需要全社会做更多的工作,付出更长时期的努力。 |
关键词:洋地名,楼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