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保安”大时代里的小人物沉浮
1991年,他是长沙县高考理科状元;1996年,他是清华大学优秀毕业生;2000年,他是广州外企的高薪白领……现在,他是长沙马王堆陶瓷市场的一名普通保安,他是张晓勇。近日,“清华高材生月薪2000甘当保安”的新闻引起了社会的关注。(11月16日《三湘都市报》) 名牌大学毕业生沉沦坊间的新闻桥段,并不新鲜。北大高材生陆步轩没有正式工作选择去卖猪肉的新闻曝光时,我们就曾经对之进行过解剖式的“案例分析”:关于幸福,关于成功,关于尊严和人格,也关于“自己的路”和“别人的说”……而今,清华毕业生在小区当保安的故事,再一次将以上人生问题摆上桌面,每一位读到张晓勇人生经历的人似乎都在思索那些永远没有固定答案的哲学难题。 清华大学,是一个无论从哪个角度排名,都是数一数二的学校。《2012年中国大学杰出校友排行榜》显示,自改革开放30多年来,清华大学培养和造就了84名亿万富豪校友,校友财富合计近3000亿元,超越北大成为2012中国造富大学排行榜冠军。另外,清华百年校庆时,清华大学还向世人展示了一份“政界英才榜”和“两院院士榜”。毕业于清华,几乎就等于人生的名利双收,这一点几乎没有什么疑问。 然而,在一个风云激变的“大时代”里,属于每个人的“小时代”又是那么的难以确定。个人命运的沉浮,有时可能就会受到国家政策或相关福利制度的影响而变得异常崎岖。如果事业不顺,家庭面临“病来如山倒”,人生轨迹发生变化则是一种必然,这由不得自己,更由不得自己的毕业证和学位证。对于张晓勇而言,在工作分配不如意和“父亲重病”的夹缝中生活,基本构成了他的“小时代”。 小区保安,在外界看来,是一份卑微而繁琐的工作。“哪家的狗狗被偷,哪家又遭了贼,哪家夫妻又吵架了”,这些都是他的分内事。但是,金钱、地位,从来都不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至少张晓勇可以进行这样的自我安慰———做好每一件小事,就意味着成功。而事实上,我们也没有权利来评判张晓勇的选择,一者,名牌大学高材毕业生,代表不了什么;二者,“父母在不远游”何尝不是一种伟大的坚守?三者,“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清华高材生当保安,留给我们的社会话题有两个:一是,为什么小区保安作为一个社会职业,向来被人看不起,原因是不是在于这个职业没有所谓的“五险一金”,不是吃财政饭,工资不高又不稳定;往深处说,职业与职业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是不是应该有一个较为合理的分配格局?二是,如果我们的养老体制、医疗体制非常健全,非常完善,父亲得重病还会不会成为张晓勇回乡的充分必要理由?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当特权不在,当公平就如同空气一样触手可及,当所有的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不大,当人人都共享于一个高枕无忧的福利制度之内,当“防老”不只有“养儿”这一条路径,或许,无论小区保安是不是名牌大学毕业生、是哪所大学的毕业生,都不会成为一个话题。 关于成功,从来都是见仁见智;关于幸福,也并不趋向于人云亦云。权贵们看似高贵,平民们看似平凡,殊不知,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冷暖自知”四个字,真正能回答“我将如何存在”的哲人,只有当事人自己。除了社会性问题,我们的思维方式与评判标准,或许也应该摒弃形向上学和浮躁主义,并让我们对于人生的思考具有更多的高智商因子。(王传涛) |
关键词:清华,高材生,保安,北大高材生,卖猪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