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告语文”给垄断教材提了醒
近日,郑州的彭帮怀老师在阅读2013年秋季上市的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后,将书店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告上了法庭,因为他在书中发现了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有的是错误,有的与课标不符,归结起来有30余处。目前郑州市金水区人民法院已经立案。(11月19日《郑州晚报》) 语文教材,又登上新闻了。继“删鲁迅”、“删水浒”、“文章不属名”、“抄袭国外作品”、“捏造英雄故事”等问题之后,关于语文教材,又出现了“硬伤过多”的严重性错误。需要明确的是,这是面向全国发行的教材,不是“找碴游戏”的素材。本着为中学生负责的态度,也本着自己对于语文学科建设的认真负责态度,这位教师起诉了出版社和书商,也算是对垄断发行的教材提了一个醒———教材编撰必须要小心认真,让广大老师和学生使用,也意味着有无数双眼睛在监督。 我国教材的发行出版和订购早已在形式上打破了垄断。注意,仅仅是形式上,而不是实质上。早在2005年,国务院便印发了《中小学教材出版招标投标试点实施办法(修订)》和《中小学教材发行招标投标试点实施办法(修订)》。这两个办法对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的招标投标进行了详细的规范。但是,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这样一块肥到流油的大肥肉,不是任何一个出版社都能抢得到的。更何况,教材的出版和发行,也仅仅是在试点进行了改革。 教材领域的垄断,每位学生和家长都有体会。人民教育出版社作为几代人的“国民记忆”仍然能够没有悬念地得到最大订单,标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仍然是学生书桌上的“主力军”。虽然近些年以来,各地的教材都出现了不同的版本,比如,许多地方的中学正在使用岳麓出版社的历史教材,许多地方的中学正在使用中图出版社的地理教材。但是,综合看来,人教版在教材领域,仍然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 垄断发行的教材,自然免不了这样那样的问题。首先,在学校里工作几十年的老师工作到退休想必也不会等到人教版教材有“打折促销”的那一天,虽说促销受销售情况的影响,但是,从没有搞过促销的人教版各科教材,不也正像是我国的油价和高铁票价嘛。其次,在版权上,各地各科教材屡屡出现抄袭、文图不配等硬伤,我想这并非可用编辑负不负责来简单定论———在垄断体制内谈负责,我相信永远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此外,《收获》杂志编辑廖增湖(笔名叶开),就曾经为语文教材列出过“三宗罪”:随意篡改名人名作;不给文章作者署名;强加了太多太多的道德因素。 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瑕的东西,教材更是如此。可是,一位普通的中学教师便能轻易找到30余处错误,这样的教材的使用价值又该如何评判?谁又应该为教材所起到的误人子弟的副作用而担责?面对教师起诉出版社和书商的事情,希望人民教育出版社能够俯下身子,认认真真地再把教材顺一遍,既为了自己出版良心,也为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正确使用。 打破教材的垄断发行与出版,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教材的质量,必须以打破垄断为前提。一方面,在教材的招投标领域,希望市场化改革能够更加彻底;另一方面,只有让教材走向市场,才有可能让学生和老师选择自己信得过的教材。(王传涛) |
关键词:语文教材,状告,错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