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伞塔下的年轻人们
还未入秋,北方的清晨已有丝丝寒意,让刚出宿舍的晓月不禁打了个寒战,她顾不得拉上风衣的拉链,提着两大袋满满的零食,便一路小跑冲向校门,因为她知道自己快迟到了。 秋天的脚步总是来得很轻盈,没声音,就像一阵风一样,突然从背后慢慢缓缓抱着你。跳伞塔下的枫树林已隐隐约约地泛着点金黄,不知道是哪个调皮的孩子在一张墨绿色的纸上故意涂上了些许黄色,让原本单调的绿色增添了一丝灵动。这风景若让晓月发现了,她一定会拿起手中的相机,调好光圈和亮度,让这个美丽的瞬间定格。可惜现在,她根本无暇顾及这些,仍然一路小跑,只为了一件更重要的事。 终于,晓月气喘吁吁地冲到了校门,而巴士早已发动了马达。晓月来不及整理自己蓬乱的头发,便一头钻进了大巴。今天,这群生活在跳伞塔下的年轻人们将前往一个特别的地方。 晓月,出生于一个南方小城,在当初报志愿时,为了能离父母远一些,更好的锻炼自己,她没有选择南方的学校,而是毅然选择了北方。可是习惯了南方的气候和环境,初到北方,她颇为不适应,甚至一度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是错的。直到她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贫困山区支教活动,在孩子们的迷茫而又渴望的眼神中,她发现自己找到了人生的意义所在,并且爱上了这片土地。所以,她和那群年轻人们每个月都去看望那里的孩子。 经过三个小时的车程,他们到达了目的地——一个贫困山区的小学,这里,有一群渴望用知识改变命运的天使。 不巧的是,这天恰逢学校放假,孩子们都回家了。无奈之下,晓月拨通了孩子家中的电话,问清住址后,便和搭档决定去家里看看。 乡下的道路崎岖不平,散布着大大小小的石子,这让走惯了柏油马路的晓月连声叫苦。大约走了一小时,他们看到了在门口等候的孩子。 而眼前的建筑:土坯房,农家小院,泥土地面,还有老旧的房板,让晓月他们觉得不可思议。孩子母亲听到声音后把他们引进了房。在低矮的门里面,一盏昏暗的白炽灯从房梁上无力地垂下,照亮着家中墙壁的唯一装饰——孩子在学校获得的奖状,却怎么也照不亮房里的每个角落;灶台里,柴火正噼里啪啦地烧着,母亲麻利地掀开锅盖,舀出两碗热水来。顿时,一股苦涩的味道随着那口水一起进入晓月的嘴里,然后化成了沉默,弥漫在空气中。 也许,对于晓月这个什么都没有经历的人来说,明白这一切是惨白的。毕竟,这里的孩子,无论从年龄、智商等哪个方面来说,都和城里的孩子相差无几,但他们今后要走的路却相去甚远。归根到底,是知识改变了命运,但之所以在知识的占有上存在差异,却是实实在在地因为贫困。因为贫困,有的孩子早早地辍了学:因为贫困,能上高中的孩子成了极少数的幸运者;因为贫困,有些孩子重复着父辈们的生活:种地、靠苦力打工、早早地结婚生子。而如果没有知识,这种贫困的宿命还会继续源源流传。 要离开了,两人什么也没说,只是把先前买好的零食和自己身上所有的钱都留下了。 回来的路上,车厢里格外的安静,每个人都若有所思。晓月望着窗外的玉米地,一言不发。 回到学校,这群年轻人约定下个月依然不见不散。 生活在跳伞塔下的这群年轻人,是人们常说的九零后,但他们不是轻浮狂躁的一代,他们有梦想,有追求。从那次支教回来后,他们在自己的梦想记录本中又加上了一条,那就是:为中国的繁荣而奋斗,实现中国梦。因为他们明白自己肩上的担子不仅仅是自己的未来,更是国家的未来,明白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 跳伞塔,还是静静地矗立在校园中,只是每天经过这儿的年轻人们开始为心中的梦想而奋斗。 |
关键词:青春,中国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