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京津冀:文化一脉 密不可分的亲缘
京津冀根脉“文化一脉”③ 慷慨悲歌贯三地 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燕赵文化以慷慨悲歌著称于世。慷慨悲歌成为千百年来燕赵文化的独特标志和燕赵人民精神风格的集中概括。它所蕴涵的行为价值观念,已经深深根植于河北人民的心中,并且已经远远超出了河北地域的范围,影响着京津冀乃至更多国人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 永不熄灭的光芒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在灿烂的历史星空中,有一颗闪亮的星放射着永不熄灭的光芒。
2000多年前的一天,壮士荆轲从易水出发了。那时,战争的阴云已经笼罩到燕国的上空,荆轲要去千里之外的咸阳行刺秦始皇。为完成此举,太子丹可谓孤注一掷:田光含笑而死,樊於期头坠背后,夏扶自刎车前,其情所至,长虹贯日,天地为之动容。当荆轲即将登程之时,送行的人群全部白衣素冠,低首垂泪,瞋目裂龇,发指苍天。高渐离击筑,荆轲和之,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这句话,也成了后来唐朝大文学家、祖籍河北昌黎的韩愈那句“燕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的直接起源。信哉斯言。荆轲虽已远去,但是他的故事却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了。 如今“燕赵”一词常用作河北省之别称,实为表示其历史的悠久。纵向来看,燕赵区域的地理区划是以今黄河为南界,以太行山和燕山山脉为西界和北界,也就是包括现在的京津冀全境及山西、山东、河南、辽宁、内蒙古的部分地区。历史上,京津地区也的确长期处于河北政区之内。这,正是京津冀文化一脉的地理根脉。“慷慨悲歌”成型于燕赵大地,并成为燕赵文化的特质,不是偶然的。历史上,燕赵地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界地带。两种文化碰撞的地方,最容易产生新思想、新文化。一方面,它使得中原文化融入了大量剽悍、刚烈的北方游牧民族的新鲜血液和烈烈大风;另一方面,它又使得中原文化和农耕文化传播到北方的广阔地区,带去了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温文尔雅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加快了交流的步伐,促进了燕赵文化特征的最终形成。 几千年来,燕赵大地又可谓民族融合最激烈最频繁的地方。两汉与匈奴的交兵,魏晋南北朝的纷争,隋唐时期的内乱,五代十国的更替,北宋与辽、西夏的对峙,南宋与金、蒙古的博弈,元灭南宋,明灭元,清灭明,以及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战火的烧灼,燕赵大地何曾幸免过?每一次冲突,都伴随着一次民族大融合。战争与和平、流徙与安定、灾祸与康宁、痛苦与欢乐,一波一波优化着、强化着、淬火着燕赵人文。 在京津冀这片热土上,辉映的又何止一个荆轲!其慷慨悲歌之气,回响千载,贯通千古:在廉颇的负荆请罪中,在蔺相如的完璧归赵中,在魏征的犯颜直谏中,在张之洞的睿智实践中,在关汉卿的雄豪悲愤中,在马致远的老健沉抑中,在纪晓岚的怪异辛辣中,在曹雪芹的瑰丽奇绝中,在狼牙山五壮士的铮铮铁骨中,在董存瑞的舍身炸碉堡中,在晋察冀根据地的英勇抗战中,在西柏坡的雄风大展中…… 反抗侵略敢于牺牲 慷慨悲歌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反抗侵略、视死如归、敢于斗争、敢于牺牲。 慷慨悲歌的形成,从一开始就与荆轲刺秦相联系,刺秦就是为了反抗秦国的入侵、挽救燕国的命运。每当国家和民族陷入危难之时,燕赵大地上的义士总是能够挺身而出,以慷慨悲歌的精神献身于捍卫国家和民族的正义事业。 祖逖,范阳(治今北京、天津、保定一带)人,晋末将领。少怀大志,刻苦练功,闻鸡起舞,成为志士仁人及时奋发的经典。常以收复中原为己任,上书朝廷,请求北伐洗雪国耻。率领部属渡江北上,中流击楫,言辞壮烈; 杨延昭,北宋前期著名将领。他智勇善战,杀敌无数,关心士兵,同甘共苦,生活俭朴,轻车简从,号令严明,身先士卒。镇守河北边防20余年,威名远扬,辽兵不敢轻举妄动,人民生活比较安定。杨家将的故事流传千载,家喻户晓; 19世纪末,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义和团运动爆发,扶清灭洋。一度形成与清军共同抗击八国联军的局面,曾在廊坊、天津紫竹林等地发生激战。虽然后来失败,但是它代表了民族的觉醒,沉重打击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抗战时期,冀东地区,抗日武装暴动风起云涌、如火如荼。20余万民众,在河北东部、北京西部、天津北部这片广阔的区域,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奋勇杀敌,保家卫国,最终创建了冀热辽抗日根据地,阻断了日本全面侵华的咽喉要道,为我军在抗战胜利之后打开东北的大门奠定坚实基础…… 慷慨悲歌是一种精神风貌,是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贡献一切的献身精神,是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勇气和胆气,是义无反顾、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侠肝义胆,是忧国忧民与热爱生活的浑然一体,是心系天下、穷且弥坚的家国情怀,是顶天立地、万死不辞的英雄气概,是不畏艰险、不甘屈辱的自强精神,是百折不挠、奋斗到底的坚韧精神,是舍生忘死、前仆后继的牺牲精神。 千百年来,世世代代的燕赵人民用生命、用鲜血充分表达了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壮美情感。这种情感,渗透在燕赵人民的血液里,高扬在燕赵人民的行动中。望长城内外,从老龙头到喜峰口,从金山岭到大境门,在京津冀这片热土上,到处都有反映英雄豪杰爱国主义的遗迹,到处都有慷慨悲歌精神的见证。 坚持真理匡扶正义 慷慨悲歌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坚持正道直行的处事原则,坚持真理、匡扶正义,这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崇高气节和浩然正气。为了真理与正义,英雄人物挺身而出,见义勇为、舍生取义、刚直不阿、不畏强暴。 郦道元,范阳人,他不但是地理学家、散文家,还是一名颇有作为的官员。北魏孝文帝年间任地方官时,“执法清刻”,“素有严猛之称”。采取严厉手段,打击邪恶势力。奸匪盗贼闻风丧胆,纷纷逃往他乡,境内大治。因此得罪不少豪强和皇族,后为其所害,慷慨殉国; 杨继盛,容城人,明代著名谏臣。嘉靖年间中进士,以弹劾大将军仇鸾误国被贬官。不久因政绩突出再被起用,任兵部员外郎。回到北京后,他不听从亲朋好友劝阻,不惧怕打击报复,不理会拉拢腐蚀,上疏弹劾内阁首辅严嵩专权误国,再次下狱并受尽酷刑,宁死不屈,杀身成仁; 孙奇逢,范阳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阉党魏忠贤乱政,东林党人左光斗、魏大中等人先后被捕入狱,祸事连坐到亲朋好友。他不惧祸难挺身而出,组织士民进行营救。后左光斗、魏大中等人身死诏狱,他经纪其丧,归葬其籍。义声一时震动儒林; 李大钊,乐亭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编辑《新青年》,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积极领导了五四运动。在北京大学里,秘密发起、组织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领导建立了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他领导了北京人民反帝反军阀的群众示威运动。后为反动军阀逮捕,受尽酷刑,英勇就义…… 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评!这一个个英豪俊杰,死不苟且,生不苟且。在他们看来,重要的不是拼死,而是敢于在必要的时候去自死。如荆轲所言:“今轲常侍君子之侧,闻烈士之节。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者,但问用之所在耳。”(见《燕丹子·卷下》)他们,用生命告诉世人,什么是正义、什么是真理,以死去证明人生的价值,让正义战胜邪恶。 他们,正道直行、豪放不羁、孤介独行、砥砺自信。他们,不遵从世俗之情,只遵从自己的内心。他们,重信义,言必信,行必果,一诺千金;重德操,立意皎然,不欺其志。他们,崇尚气节、正直坦荡、敢担道义、无私无畏。他们,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践行着燕赵文化的慷慨悲歌精神。 “感动河北”再放异彩 随着历史的推进,燕赵文化也在不断传承着、衍化着,不断走向新的辉煌。“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唐山抗震救灾精神,“勇于开拓、方法科学”的引滦入津精神,抗洪救灾、保卫京津的英雄业绩,“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的抗击非典精神……“慷慨悲歌”精神在升华,在光大。 自2003年开始,本报主办“感动河北”评选活动,10余年来连续推出100多位感动河北人物或群体。他们深深打动了我们的心灵,是他们让“慷慨悲歌”的河北形象再放异彩。如果把所有的“感动河北”人物排列起来,俨然就是京津冀大地的一道精神长城。 2003年感动河北人物李晓红,承德人,生前系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内二科主治医师。身为一名白衣战士,面对生死抉择,她坚守自己的阵地。她是全军和武警部队在防治非典斗争中牺牲的第一位医务人员。她用自己的身体勇敢无畏地阻击死神,而给别人留出生命的通道; 2006年感动河北人物刘默涵,无极人,众人帮助她圆了大学梦,她回报社会的感恩之心愈加坚定。在自己家里尚未脱贫的状态下,还在北京大学上学期间,她毅然创立了“默涵助学金”,组织多名北大状元四处奔波作报告筹款,帮助同样家境贫寒的学子; 2007年感动河北人物李文龙,围场人,在天津武清打工的他,不识水性,可是当他看到有人落水时,却毫不犹豫地跳入水中救人。他想到的是他人的生命安全,却把自己的一切置之度外。他的奋勇一跳,让冀津两地人民为之赞叹; 2011年感动河北人物杨森,一个在北京打工的陕西小伙子,认识了一位河北老人,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但胜似亲生,赡养老人17年,帮助老人寻亲,并为老人送终。他用朴实的行动,诠释了善心和孝道,也为天下的儿女树立了敬老孝亲的榜样…… 更有一些感动河北人物,如林秀贞、白方礼、唐山十三义士、高淑珍,被评为“感动中国”或“双百”人物。他们,走上央视舞台,影响力走出河北,走出京津冀,走向全国。他们,是燕赵儿女的自豪,也是炎黄子孙的骄傲。 义举超越地界,感动超越地界。一段段感人的事迹,一个个坚强、勇敢、充满爱心和社会责任感的形象就这样进驻我们心里。不论是地道的河北人,还是与河北结下不解之缘的异乡人,他们都在京津冀这片热土上留下不朽业绩,他们已经成为感动河北精神长城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他们的丰功伟绩,值得三地人民引以为荣。 他们平凡,也是英雄;他们是草根,也是社会文明成长、发展的引领者。他们是这个世界最不能缺少的人心底色。震撼我们心灵的,不是他们的名气、财富、地位,而是他们的道德行为。他们默默奉献、甘愿付出的无私品质,对良善的期待与执着追求,时刻洗涤着我们的心灵。长江后浪推前浪,江山代有才人出。慷慨悲歌的燕赵文化历久弥新、郁郁葱葱,慷慨悲歌的燕赵英雄生生不息、绵绵不绝。他们,让我们坚信,在京津冀这片热土上,从来就不缺少英雄。他们,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的责任意识与担当风骨,照亮这一代人前行的方向,也必将照亮更多人前行的方向。他们,让我们坚信,在京津冀这片热土上,始终有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向回系省社科院文学所副研究员)
|
关键词:京津冀,文化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