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赵顺义的书画情缘
几杆翠竹,三五树桃花,掩映着白墙黑瓦。推开柴门,映入眼帘的俨然一幅原生态的农家画卷。这个小院名叫白洋淀诗书画院,是雄县农民赵顺义用11年的时间建造起来的。 走进书画院正厅,就看到了琳琅满目的书画作品:大作豪放雄浑,气势磅礴;小品则情趣盎然,雅致悠远。笔者发现,大多数作品都有一个落款“抱拙耕夫”。一问,这是老赵的雅号,意思是“笨拙耕作的农夫”——书法田园里执着耕作的劳动者。 赵顺义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生长在雄县农村,父母也都是农民,兄弟姐妹很多,家庭条件不算富裕,从小受到本村一位老师的影响,喜欢上了书法,从此走上了漫长的练字之路,并把书法当成终生追求的梦想。 几十年来,再忙再累,老赵从未间断练字,他省吃俭用,投入时间、财物和精力。没有条件买宣纸就用废报纸,没有条件买字帖就利用各种机会看古寺牌楼牌匾、看名家作品展览。 几十年痴心不改,赵顺义从一位书法爱好者渐渐成长为书法界小有名气的多面手,真、行、草、隶、篆样样精通。经过长期苦练,他的书法用笔生辣、痛快淋漓,结构雄奇、稳健,章法连贯而富有变化,被专业人士誉为“农民书法家”。 赵顺义说,自己在书法上取得的一点成绩得益于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赵顺义初中没有读完便辍学务农。但好学的他并没有放弃学习,而是阅读了大量古代经典。广泛的阅读为他书写诗词、对联打下了基础。他为人题诗拟词,从来不做准备,提笔一挥而就,其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底由此可见一斑。 老赵不仅自己热爱书法,还常年热心办公益、办画院,引领更多的书画爱好者走到一起。“组织一两次书法活动还算容易,然而坚持几十年的书法公益事业绝非易事。”旁人看来无法做到的事,老赵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改革开放之初,他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勤奋,有了一些积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他创办了“耕余书画社”,吸引了全县的书法爱好者来此开展书法活动。他在自己的三处房子里共设了八个书画工作台,“耕余书画社”的会员们随时可以在这里泼墨挥毫、切磋交流,或听他讲课,或听他评点,纸砚笔墨总是无偿使用。 但是,长期对书法公益的投入,也令他经济上逐渐紧张起来。尤其是2003年建设中国白洋淀诗书画院,更是耗费了他大量的财力、物力。为了创办白洋淀诗书画院,赵顺义把全部个人积蓄都投入了进去,老两口甚至连一辆新自行车都没有,他用的手机也是市场上早已停产的机型。 白洋淀诗书画院建成后,月月有集会,年年有展览,期间还组织各种笔会200多次,邀请刘大为、杨力舟、旭宇等书画名家前来授课。在老赵的影响、带动下,书画社已有60多名农民书画爱好者成为省级、国家级书协和美协的会员。 |
关键词:赵顺义,书画,农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