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访葫芦峪之一:山区开发的样板
2013年5月,本报记者曾深入平山县葫芦峪现代农业产业园蹲点调研,采写了系列报道《荒山上的现代农业之路》、《科技支撑下的活力样本》、《利益共赢的长久之道》,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 一年多时间过去了,如今的葫芦峪现代农业产业园规模进一步扩大,充满生机与活力。我省荒山开发的“葫芦峪模式”也已走出平山,在太行山区不断生根结果。今年5月27日,本报记者再访葫芦峪,感受葫芦峪的新变化,探索其发展壮大的奥秘,敬请关注。 葫芦峪“长大”了。 层层梯田缠山绕梁,核桃树果实累累,小塘坝波光粼粼,薰衣草馨香四溢。据葫芦峪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提供的数据:目前,园区已造地13500亩,栽植优质薄皮核桃48万株,硬化道路68公里,投资3200万元建成塘坝12座、扬水站8座、蓄水池32个,铺设输水管道76公里。 一个个数字,彰显出葫芦峪强劲的发展势头。 近几年来,平山县葫芦峪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租、股等土地流转方式,对荒山荒坡进行统一规划、综合开发、科学管理,建设高标准核桃示范基地,实现山场资源的“规模化开发、园区式建设、集约式经营、产业化发展”,走出了一条太行山区山冈薄地生态治理与发展现代立体生态循环农业相结合的道路,形成了生态建设、农民增收、企业获利的葫芦峪模式。 “通过政府支持、企业投资、科技支撑、群众参与,我们探索出了山区开发的葫芦峪模式,这个模式可复制、可推广,目前正由平山向县外适宜开发的山区推广。”葫芦峪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海涛说,目前受益于葫芦峪模式的不止平山当地农民,还有远在百公里之外的阜平、曲阳两县农民,目前这两个县的开发规模已达到2万亩。 在跨地域扩张的同时,葫芦峪现代农业产业园自身也在逐步向外延伸,周边更多的荒山荒坡被纳入开发范围。一年时间,原先的荒山秃岭披上了绿装,山路两侧种上了樱花、海棠,一座座蔬菜大棚排列在山脚下,一处处放养柴鸡用的小白房子点缀在绿色的山间,结满了果实的核桃树漫山遍野。一些去年规划里的蓝图,如今已变为活生生的现实。 将荒山变绿变美,并不是园区发展的最终目的。通过规模化开发、园区式建设,为产业多元化发展打造更为广阔的平台,最终让更多农民增收、致富,才是刘海涛最为看重的。 园区采取“公司+农民合作社+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组织形式,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相结合,在搞好核桃种植的同时,综合发展中华寿桃、有机苹果、日光温室蔬菜、苗木花卉繁育、生态养殖、休闲旅游六大产业。 从园区入口处沿着山路一路前行,大棚蔬菜种植区、中华寿桃种植区、苹果种植区、柴鸡养殖区……一个个醒目的指示牌把人的视线引向不同的产业片区。占地300亩的日光温室蔬菜种植区目前只有部分完工,即便如此,自今春开始,每个周末都有上百名游客前来观光游览。“大棚除了种植西红柿、黄瓜等,还担负着玫瑰、薰衣草等花卉育苗的任务。”葫芦峪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邵蔚说,园区将建设占地3000亩的芳草园,种上玫瑰、薰衣草、马鞭草等植物,等平整完地块,即可从大棚移栽。 根据园区五年发展规划,到2015年,葫芦峪现代农业产业园将种植优质薄皮核桃100万株,树下种植中药材,养鸡10万只,养猪1万头,建设加工能力3万吨的核桃加工厂。目前,园区已饲养柴鸡3万只、黑毛猪200多头、梅花鹿100多只,林下种植了知母、苜蓿、花生等。仅知母一项,每亩年收入就可增加1000元。 园区的快速发展和完善的政策给盼着增收致富的农民吃下了“定心丸”。下峪村农民刘明芳用自家承包的250亩荒山在园区入了股,在去年春天遭遇雪灾、核桃大幅减产的情况下,他依然领到了《土地流转协议》中规定的“保底5万元”的分红。“跟着这样的公司干,准没错。”今年,刘明芳在外打工的两个儿子也辞掉工作,在园区当起了职业农民,每人年收入将近10万元。今年在园区打工的职业农民中,有20多人新买了私家车。 荒山变金山,葫芦峪模式的魅力尽显。葫芦峪模式的核心是什么?刘海涛将其概括为“标准化”,从合同签订、造地、水利配套、种植管护技术到员工管理,一律按标准严格执行。 吸取早先有梯田被雨水冲毁的教训,园区技术人员调整技术标准,要求再造地时田地外侧要略高于内侧,既保墒又保水。“我们也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负责园区管理的副总经理张贵双说,“有技术标准的要严格按照技术标准来,没有标准的我们根据实际不断调整,进而制定出标准。”用于节水灌溉的输水橡胶管原本埋在树木根部,有时会发生意外损坏和堵塞,园区技术人员将这些胶管从地下取出挂到树上,一个小小的调整解决了大问题。为严格保证产品质量,维护华北地区唯一有机产品生产基地的品牌荣誉,园区所有农作物施用的都是有机肥。以前施肥是将肥料埋到地里,后来技术人员发现直接将肥料堆放在树下,不仅保墒效果好,还能减少杂草,省工省力。 技术标准再高,也要人来操作。园区在与职业农民签订的合同后面都附上了每年的工作安排表,并对其进行考核。哪个时节该剪枝、该追肥,做成什么样,表上一目了然。养了一辈子花的下峪村农民刘兰顺目前在园区负责景观花卉管护,他说:“以前都是凭经验,差不多就行,现在标准化了。” |
关键词:葫芦峪,农业现代化园区,绿色崛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