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破解等公交伤不起的现实之困
打的太贵、坐摩的危险,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公交车应该是最方便、安全的交通工具。但是不断有市民向媒体反映,海口部分公交车太难等,正常等车时间是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最长1个半小时还没等到,而且有些线路很绕,大呼伤不起。 “伤不起,真的伤不起,我算来算去算来算去算到放弃”……不仅在海口,在不少城市,市民和游客都有过等公交大呼伤不起的伤心经历,一些线路因为路长站远、下雨难行、客少班少、调度欠妥等等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和影响,已经成了公交公司、公交司机也与乘客一起,大呼伤不起的“蜀道”。 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关键在于公交公司与公交司机首先要履行好自身的社会责任,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单位和个人的正当利益,最终实现二者平衡发展。一方面,公交被寄予了安全、及时、准时出行的以公益服务为主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其本身又行驶在市场经济道路上,也需要保障职工待遇、实现企业盈利。 于是,尽管公交公司在面临因工作强度、工薪水平等原因导致的司乘人员用工出现缺口的情况下,面对乘客时段分布不均、片区分布不均等问题,增加发车频率很不现实。公交公司虽已尽力调度,但与市民与游客的出行需求相比,仍然出现了“不赶趟”的差距。一些乘客从自身出行角度呼吁,公交系统要更多地“注重公益”、“回归公益”,发出了“等不及”的抱怨。 要打通等公交伤不起的“死胡同”,需要公交系统的努力。譬如从促进公共汽车、出租车、城市轻轨等“大公交”发展的概念来规划、建设;从给公交车加装GPS等系统建立智能化调度网络,全程、实时监控每辆公交车的运行情况,提示车辆到站时间等细节来改善。但是,公众在“软件”“硬件”方面的社会责任同样不能缺失。试问,当实施“公交优先”概念,需要建设、保速公交专用道时,是否有市民和游客“占道”乱行? 出行蹭蹬。唯有公交公司的公益责任、企业责任与公众的出行需求、社会责任,在相互交织博弈中互通共识齐发展,公交事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少些麻烦,并最终普惠于民。(郑彤) |
关键词:公交公司,公交优先,公交司机,公交专用道,公交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