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乡村教师不舍留守儿童 调进城又返深山扎根(图)
图为周五放学冉波送学生回家。 资料图 摄 图为每次家访冉波都会为孩子做一顿可口的饭菜。 钟欣 摄 中新网重庆7月8日电 题:重庆乡村教师不舍留守儿童 进城后又返回深山扎根 作者:刘相琳 7月的武陵山区热浪袭人,山间小路上,乡村教师冉波头戴草帽,浑身被汗水湿透。这是他今年暑假第一次家访,像以往一样,这个暑假他将对全校273名学生家访一遍。 重庆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位于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今年36岁的冉波做了5年代课老师后,于2007年通过公开招考成为秀山隘口镇凉桥小学的一名教师。 “要不是2003年‘两基普九’时修建一座两层共12间教室的教学楼,很难发现这里是一所小学。”冉波说,窄小的操场,水泥与黄土相间,仅有一个木制的篮球架,篮板却不知去向。教室的墙壁白里透黑,陈旧的桌凳嘎吱作响,这是凉桥小学给他的第一印象。 武陵山深处建唯一寄宿制村小 凉桥小学学生来自三个村,不少学生家离校15公里以上。273名学生中,75.6%为留守儿童,闭塞的交通让95%的孩子从来没到过县城。 开学没几天冉波发现,大部分学生老是迟到。放学后,百思不得其解的冉波开始了到凉桥小学后的首次家访。 家访后冉波知道了孩子们迟到的原因。学生们住得分散,最远的学生上学要走3小时山路,经常是“两头黑”,早上5点天没亮就得打着手电筒出门,下午放学要踏着夜色才能到家,手电筒成了很多孩子书包里的必备品。因为学校远,不少孩子很大了才上学。 “难道就让大山阻断孩子们的求学之路?可不可以让学生住校?”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冉波萌生了一个想法——在凉桥小学试办农村寄宿制小学。经教委同意,冉波将凉桥小学改建成了秀山县唯一一所寄宿制村小。 每人每学期200元食宿费让不少家长不理解,整个暑假冉波顶着酷暑,遍访所有学生家,一家一家做工作,最终有42名学生住校,这与冉波当初的设想差距甚远,不过在他看来,即使只有一名学生住校,他也会将寄宿制办下去。 孩子住进学校后,冉波有了永远做不完的事。没有宿舍,他就用木板隔出两间空置的教室。没有自来水,他就担起扁担去河里挑水。白天,他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做饭。晚上,他要为学生们烧好洗脚水。睡觉前,他还要给岁数小的孩子讲故事…… “每天几乎都要忙到10点多才能休息,但12点时还要叫醒较小的孩子上厕所。”冉波说,凌晨2点他又得起来,给孩子们盖被子,同时叫醒几个爱尿床的孩子上厕所。 有天晚上,冉波照例巡查寝室,发现学前班的郎成峰不在床上。冉波找遍校园最后在厕所找到了他。因为对新环境不适应,郎成峰便秘了。冉波二话不说,蹲下用手一点一点的帮他抠出大便。 “冉老师就像我们的亲人一样,我们都乐意住在学校。”对孩子的悉心照料,得到了家长的信任。第二学期,家长们便主动把孩子送到学校住宿。如今,学校273名学生中,离家较远的164人全部住校。 放不下山里的孩子 到城里又申请返深山 为了让学生体质增强,学校特制定留守儿童营养均衡表;为了拉近和城镇孩子的距离,学校特设定校园文化课和自习时刻表;考虑到孩子与父母常年的常年远离,冉波还在学校设立了视频聊天室和亲情电话,让孩子与父母千里传情…… 2010年,因工作成绩突出,冉波被调至镇上一所小学任副校长。新学校条件更好,工作也轻松了很多,但冉波却高兴不起来。“9点上学4点放学,其他时候学校里看不见学生”,冉波说,看着空荡荡的校园他感到空虚。 为了排遣寂寞,冉波想了很多办法来转移注意力,可是脑海里还是山里那些孩子的身影。“任云燕的父母回家看她了吗,雷丹丹性格有没有开朗点,宗靖川晚上还尿床吗……”凉桥小学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冉波都了如指掌,想到他们的家庭和生活环境,冉波觉得自己应该帮他们,离开凉桥小学是在逃避责任,他放不下那里的孩子。 “我要回凉桥小学。”仅一学期之后,冉波提出申请返回凉桥小学。“大家都往条件好的地方走,我看你是疯了。”妻子又哭又闹,“要回去你带孩子回去,我去广州打工。”他不顾家人强烈反对,毅然决然地回到了位于深山的凉桥小学。 每年暑假,冉波都在做一件事——家访。多年来,他对凉桥小学每一个学生个人情况、家庭条件如数家珍。“暑假对于农村学生非常关键,特别是留守儿童,如果孩子长达两个月的假期,得不到很好的照顾和引导,他们在学校形成的良好习惯就会在家里淡化。”冉波说,每年暑假他都会将所有孩子家走访一遍,每到一位学生家里,都要指导他们完成暑假作业,给他们做家务。 “教育的真正目的不在于传授多少课本知识,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冉波告诉记者,他将在凉桥小学扎根,见证学校的发展,再也不离开山里的孩子。 |
关键词:留守儿童,冉波,农村寄宿制,乡村教师,篮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