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课本”走红让我们思考什么
27日《扬子晚报》报道,日前,在南京一场致敬民国十位教育家的艺术展上,南京一位语文老师马翼翔带领他的10多名学生“重现老课堂”的讲学表演,格外引人注目。马翼翔开办了目前所知的南京唯一一家公益民国课堂,使用的正是当时热卖以致脱销的《开明国语课本》。两年来,课堂日益受家长追捧。 《开明国语课本》是上个世纪30年代的东西,现在重新出版,竟还会受到许多人、特别是学生的“热捧”,面对孩子们那满满一大包的教材,你不能不说,这是对现代语文教育的一种刺激。 翻开这本书,你会看到诸如《三只牛吃草》、《小鸡都不识》、《田里的菜》这些文章,加上那些插画,一片田园景象从课本中扑面而来。且课堂活跃,学生回答问题也很少所谓的“标准答案”。这倒让我想起一个故事,说是某人的文章被选入了语文试卷的阅读理解部分,这位作者尝试着答了下题目,给出的标准答案竟连作者也不能准确答出来。这是个不小的问题,这个所谓的标准答案是怎么来的呢? 走红未必完全是靠着怀旧,“民国课本”走红还和它更体贴生活的内容以及教学方式有关。“民国课本”里所传达出来的,还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精髓。民国时候,出了很多大师级的人物;现在教育条件好了,却鲜见大师级人物出现。从这里,我们似乎可以反思一下我们的语文教育。 当然,也不能过度去美化这“民国课本”。由于时代局限,这课本小范围的学学或翻翻还可以,那种用“民国课本”来取代现行语文教材的说法,则是一种“妄想”。 |
关键词:民国课本,马翼翔,南京,追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