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将至,老人企盼儿女们实实在在的关爱
我所居住的小区,远离都市,空气清新、环境优美,许多老年人在此购房养老,他们的儿女绝大多数在市区工作。虽然这些老人衣食无忧,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晚年生活很孤独,既期盼儿女常回来看看,和孩子们拉拉家常,又怕孩子回来变成客人,仅仅是回家“看看”,给老人们带来的并不全是“甜味”,还有那道不尽的“苦味,酸味”。 临近春节,笔者走进这些空巢老人们,聆听他们的苦衷。 有时间应酬,没时间陪老人 小区里住着一对老夫妻,已经70多岁了,他们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都已成家立业,在市区有稳定的工作,住房也很宽敞。老夫妻上了年纪,想过几年清静的日子,于是用大半辈子的积蓄在郊区购买了一套环境较好的小居室。搬来后,他们在楼下的小花园里种种菜、养养花、喂喂鸟……这种惬意的生活看似很舒心,但是时间久了,老两口看到小区里有些老人家里儿孙欢聚一堂,而自家却是冷冷清清时,他们就摇头叹气,却又无可奈何。老两口说,搬到郊区这三年,几个孩子仅仅在过年的时候回来拜个年,平时就很少回来看看,顶多就是在中秋、重阳和生日时来个电话。老两口说:现在郊区到市里都有公交,从市区到这里转两次车就到了,顶多两个小时,他们找种种借口,宁可去钓鱼、打麻将也不来看看我们。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忙、应酬多是客观事实,但再忙也不能把老人忘到九霄云外。 既盼儿女来,又怕来“啃老” 小区里有一位60多岁的秦婆婆,前年老伴去世了,三个儿子和一个姑娘想把她接过去住,但是她不想给孩子们添麻烦,坚持一个人住在郊区。在外人眼中,孩子们是孝顺的,因为经常回家看望老人,给老人买吃的喝的,许多小区的邻居都很羡慕。但是,秦婆婆却有说不出的烦恼和纠结:既盼儿女来,又怕他们来。 原来,秦婆婆几个孩子都住得离她较近,坐上公交半个多小时就到了。由于交通便利,儿女们经常来,这让独自一人居住的秦婆婆增添了些许欢乐。然而,时间久了,可是苦了秦婆婆,家里成了食堂和旅馆,老人成了炊事员兼保姆。特别是逢年过节,四个儿女拖家带口,往沙发上一坐,看着电视,吃着瓜子喝着茶,像贵宾和客人一样。反倒是老人忙前忙后,饭菜好了孩子们上桌吃饭,她继续在厨房忙活。等孩子们吃完了,她还要收拾碗筷,刷锅洗碗,累得腰酸背疼。 秦婆婆有高血压和风湿性关节炎的毛病,长时间站立就会头昏腿疼,她多想休息一下,但是看到儿女们来了,又不好拒绝,更不好意思开口不让孩子们来。如果说逢年过节儿女们回家看看是尽孝,那么平常隔三差五回家“蹭饭”,就说不过去了。 不要光看看,更要注重“精神赡养”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子女关心老人显得力不从心。但是不管怎样,我们却不能遗忘孝道,子女照料老人更是责无旁贷。晚辈如果工作在外,不能常回家看看,至少应该经常鸿雁传书,电话嘘寒问暖,节假日抽时间回家看看,或者把父母接到身边团聚。如果与父母生活在同一座城市或者相距不远,更应该常回家陪陪父母,与父母谈工作、聊生活,承担一些家务劳动,及时弥补亲情。年轻人不能把老人扔在家里不闻不问,让老人忍受空巢之痛,靠看电视寻找精神寄托。在现实社会中,不少人只看重对老人的物质赡养,认为只要让他们有吃有喝就够了。其实,有吃有喝是最基本的需求,人到老年,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愈加强烈,都希望在精神方面得到子女更多的关心和呵护。而这一点却恰恰容易被子女们所忽视。 春节将至,老人们更需要得到儿女们实实在在的精神关爱。作为儿女的你,是不是该放下手中的繁杂,抽点时间去陪陪老人,为他们做点事情呢?(王涛) |
关键词:春节,儿女,老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