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关注“中国式别离”的最大问题
《北京青年报》发表评论文章指出,创造公平求学、升学环境,才能缓解“中国式别离”。眼下的问题是,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该如何缓解? 随着春节假期结束,回乡过年者陆续返城。一年一度的相聚、一年一度的别离,这被网友们称为“中国式别离”。 现在网上热议的都是在城市工作者不舍老父、老母——那么,对未成年人来说,“中国式别离”则有着诸多无奈。父母无法把孩子带进城里求学,只有舍下孩子进城;或孩子虽然在城市求学多年,可因为无法在城市升学,只有从城市返回老家求学。这是“中国式别离”的最大问题,也是与其他国家的离别最大的不同——在其他国家,成年子女与父母也是聚少离多,不可能一直在一起工作、生活,但未成年子女通常不离开父母。作为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法律规定监护人必须履行监护责任。与此同时,政府也为未成年孩子随父母流动创造好的求学、医疗保障、社会福利环境,让孩子拥有完整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每一次春节,对于留守儿童来说都可能是一次心理冲击。全国妇联曾呼吁,进城务工人员把孩子带在身边。可是,他们不是不想带,而是没条件带,或环境不允许带。2008年,国务院明确要求各地政府以“流入为主,公办为主”的原则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求学问题。可这一政策在一些地区并没有落实,不少地方对随迁子女求学还设置了相应的门槛。 这仅是接受义务教育,接受义务教育后的考试升学问题,对进城务工人员是否带孩子进城影响更大,这一问题,即异地高考(以及异地中考)在去年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客观而言,全国各地出台的异地高考方案(或原则性意见)有着进步意义,但这离全面解决问题远远不够。 从长远看,只有创造所有孩子公平求学、升学的环境,才能缓解这种“中国式别离”。而眼下十分迫切的问题是,对于几千万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该如何缓解?当地政府、社区、学校有何作为?-熊丙奇
|
关键词:中国式别离,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