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临城送医小分队第93次下乡义诊
-图为临城中医院送医小分队为乡亲们义诊。记者刘敬行 通讯员杨富强文/图 3月24日,星期天,7时,临城县中医院康复科主任刘薇便来到医院,像往常一样自掏腰包买了油条、豆浆、煎饼果子,为下乡义诊的人员备好早餐。 7时半,4名医生、两名护士准时来到,匆匆吃了早餐,便将有关仪器装上了面包车。8时,车驶出临城,向最偏远的双石铺村驶去。 一张义诊地图92个被红笔圈起的村庄 义诊车一路向西,从丘陵地带驶进大山深处。山路像一条蜿蜒的蛇,盘旋着向上。透过车窗往下看云雾翻滚,万丈深渊。车上有的人员感觉耳膜有些响,刘薇告诉大家:“这里是海拔1200余米的小天池,耳鸣时把嘴张开。” 驶上小天池顶峰,再往下走便是国家级森林公园蝎子沟。司机马师傅告诉大家:“我们行驶了50公里,往前10公里便到双石铺了。” “经常下乡有没有走错路的时候?”刘薇拿出一张地图告诉记者:“这张图跟随我们6年了。每次下乡我们都用蓝笔画好路线,义诊归来用红笔把所去过的村圈住,到现在我们共义诊了92个村庄,看过的村民有1万多人次。 指着地图上圈过的岗西村,她告诉记者:“这是6年义诊的第一个村庄。那些个场景至今让俺难忘。一个大伯头晕了5年,却不知道自己血压高。一位大娘颈椎骨质增生,压迫的双手已拿不住一根针了,还在硬扛着。一个腰间盘突出的中年男子,已卧床半年还不去就医,她问其原因,中年男子一声叹息:“俺连路也不能走,公交车也不能坐,咋去城里看病。” 去了趟岗西,她和义诊小组的人深刻地感受到了偏僻乡村的百姓看病有多难。自此以后,她便带领科里的医生护士,利用星期天休息时间进村义诊,为百姓看病开方。指着地图,她说:“争取再用2年时间,让全县220个行政村都圈上红圈。” 再回双石铺为了秋天的那个约定 上午9时,义诊车停在双石铺村村委会门前,村委会里挤满了等候看病的100多个村民。见到乡亲们,医生护士感到格外亲。 75岁的武玉琴奶奶拉着刘薇的手:“闺女,你们真的来啦,俺们早就盼着你们来哩。”当问起患心脏病的杨大妈时,武奶奶说:“她去年因心脏病已不在了。”这使刘薇的心多了几分沉重。 两年前的秋天,刘薇第一次带着义诊队来到了这个小村,从早上9时一直看到下午4时许。村里的100多个男女老少没花一分钱在家门口便看了病,临走时,乡亲拉着她的手:“盼着你们再来。”望着一个个期待的眼神,她说:“等到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还会来的。” 前来看病的大多是熟面孔。52岁的曹振英清楚记得,上次义诊队来时,自己身体还壮壮的,可近来浑身无力,吃了不少治胃的药仍然没效果。主治医师王伟岗给他把脉,进行检查,发现脖子有些肿大,怀疑是甲状腺有问题,并对症开了药方,告诉他若出现肿块,需到医院进行手术。曹振英说:“跑一趟县城不容易,这下可好,在咱家门口就把俺的病弄清楚了。” 5个多小时的义诊,医务人员忙得连水也顾不上喝,共为群众测血压90人次,做心电图检查50人次,针灸治疗20人次,用人体功能定量检测仪为群众检查身体30人次,开药方43人次。刘薇告诉记者:“仅一天便为群众省了近4000元的看病钱。” 步行10里山路登门为张大娘义诊 78岁的刘万居老人开完药方,仍面有难色:“俺老伴患多种疾病卧床不起,无法前来看病。”刘薇问:“家在哪里?”大爷说:“在白棒沟里,离这儿十里远。”她说:“再远也要去。”于是,带上仪器和护士尹丽美一起去为刘大爷的老伴登门看病。 山里的风还有些寒冷,弯弯山道边淌着潺潺的流水,草丛中不时有鸟儿被惊飞,沟越来越深,走了不到一半路程,几个人已气喘吁吁。 “义诊时遇到类似的情况多吗?”刘薇说:“对下不了床、出不了门的病人,我们已经上门义诊50多人次。为给上皋村一位患坐骨神经痛的大娘看病,俺往返三十里,半月时间里每天上门为大娘针灸治疗,终于使她病情好转,扔掉了拐杖。” 忽然传来几声狗叫,刘大爷指着半山腰几间石头房说:“那儿就是俺的家。”跨过一道小溪,沿石阶盘旋而上,来到刘大爷家刘薇和尹丽美已是满头大汗。 听说城里的医生来家看病,74岁的张格英大娘从床上爬起来:“做梦也想不到医生会来家给俺看病。” 问诊、把脉、量血压,血压计上显示高压170mmHg,低压100mmHg。大娘说:“这段时间光吃治心脏病和气管炎的药了,没想到血压这么高。”问完病情,她给大娘开了治血压高的药方。说起气管炎,大娘说:“走路都喘不上气来,吃药也不见好。”刘薇说:“有种药效果好,等几天我再给你送来。” 义诊完毕,刘薇和尹丽美走了,望着她俩远去的背影,张大娘的眼里含着泪,挥着手:“俺等着你们再来。”
|
关键词:送医小分队,下乡义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