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绿色殡葬真正“绿”起来
又到一年清明时,“入土为安”的逝者安眠于地下,但殡葬占地的扩张,侵占着稀缺的土地资源,也加剧了逝者与生者争地的矛盾。引导和推动海葬、花坛葬等形式的生态殡葬已成必然趋势,然而“绿色殡葬”运动却也挑战着中国孝道的深厚传统。那么,生态殡葬能否刮起一股绿色的文明之风呢? 清明一股清新的风 3月30日,位于平山县古中山陵园的海葬纪念碑将正式举行落成典礼,海葬者的姓名将根据家属的意愿镌刻在纪念碑上,成为倡导绿色殡葬的典范,纪念碑的树立也让亲属对逝者的祭奠有了寄托。 在陵园内,除了两座海葬纪念碑外,还建成了一个花坛、一片草坪,植下一排排松柏,这些是绿色殡葬的另外几种载体。“这些都是今年新建的,花坛葬、草坪葬、海葬等,都是‘绿色殡葬’的一种形式。”古中山陵园负责人赵志国介绍,拿花坛葬来说,它改变了传统公墓的死板、无生机,用花坛代替墓穴,将特制的可降解的骨灰盒放入花坛中,培土之后,种上花,逝者的名字可以刻在花坛的周围,一个一般大小的花坛就可以安置几十名逝者。一块海葬纪念碑,更是能刻上数百逝者的姓名。 赵志国认为,这种不留坟头、不立碑的绿色殡葬,大大地节省了土地,而且让生命最终融于泥土、回归自然,其实也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升华,引导和推动绿色殡葬已成必然趋势。 “绿色殡葬”节地省钱 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目前,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如果依然采用传统的殡葬方式,将会使我们周围的青山绿水越来越少。具体到河北省,我省是人口大省,土地、森林等资源相对匮乏,全省人均耕地面积为1.4亩左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我们需要为下一代节约用地,推广生态葬方式实际上是为子孙后代造福。 另外,赵志国提到,近些年来,由于土地资源有限、成本不断上涨等原因,墓地价格也在不断上涨,有人甚至说,现在不光病不起,人没了,都死不起、葬不起。目前,古中山陵园所建设的花坛葬是免费的。可以说,绿色殡葬从根本上解决了葬不起的问题。 从政府层面,也在积极鼓励和推动绿色殡葬,民政部于2009年就明确提出推广花葬、草坪葬等节地葬法,鼓励倡导深埋、撒散、海葬等文明、环保、低碳的方式处理骨灰,推动绿色殡葬。 而且今年下发的《关于做好2013年清明节工作的通知》称,将探索把告别厅租用、骨灰生态葬法等纳入基本服务项目范畴,这也意味着骨灰生态葬法将有望由政府来买单。 “绿色殡葬”推行需改变传统观念 无疑,绿色殡葬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逐步兴起并将主流化的模式。但是记者采访中,很多人对此态度并不积极。“其实还是传统观念影响,厚葬才觉得对得起老人辛辛苦苦一辈子,”电力公司的张女士坦言,如果老人的安葬太节俭,不光自己心里过不去,更怕别人说闲话。 持此种想法的人不在少数,虽然绿色殡葬的观念大家都懂,也都认同,但在实际中,却有很多顾虑。 对此,石家庄殡葬协会秘书长刘运生认为,各种形式的节地葬、生态葬是必然趋势,关键是要改变大家对逝者“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和墓地对生者有荫庇的迷信思想。要改变这么多年的传统观念,不能一蹴而就,只能逐渐地引导。 刘运生介绍,从石家庄情况看,目前绿色殡葬主要还是海葬,截至2012年,已组织15次海葬活动,共有700多名逝者的骨灰被撒入大海。由于石家庄不临海,海葬需要一定的交通费用,花坛葬、草坪葬则相对更方便。 刘运生认为,绿色殡葬需要政府大力推动、提供必要的支持,并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另外需要全社会的配合,坚持不懈地开展移风易俗活动,让“绿色殡葬”方式得到更广泛的认知和理解,如此,绿色殡葬才能真正地“绿”起来。(记者刘岚 张清华) |
关键词:绿色殡葬,清明,节地省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