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古军事重镇河北葛峪堡 残缺美见证历史烙印
一段残缺不全的古城墙,一株百年枯死的古松树,一座孤独矗立的古戏楼,一间破烂不堪的古宅子,这些看起来缺憾事物却成为了一本读不完的史书和一道看不完的风景。25日,记者来到葛峪堡,见证了它的残缺古韵美。 25日上午,阳光明媚,记者驱车来到距离张家口市宣化县约30公里处的葛峪堡。这里青山环抱,河水相依。其北、东北、东南,是连绵起伏的猴儿山和凤凰山;西北、西、西南、正南是粱山和章家粱山,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西堡墙外是流淌不息的西河、乱泉河。 据史书记载,唐代安史之乱之前,安禄山曾在此建“雄武军城”,并派兵驻守。因此葛峪堡里有着“先有葛峪营口,后有宣化城”的传说。明朝建立以后,为了防范残元势力的入侵,在东起辽东鸭绿江,西至嘉峪关长城沿线,先后建立了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延绥、宁夏、甘肃、太原、固原九个边防重镇,宣府镇在这“九边”中起到了连接东西,牵制左右,捍卫京师的作用。 另据《宣府镇志》和《宣化府志》记载:葛峪堡,宣德五年土筑,高二丈六尺,周长三里三百步;城楼三座,城铺四座,堡开南、西二门,均建有瓮城。明嘉靖四十二年增修,万历六年包砖,此时葛峪堡扩至城周四里二百九十二步,高三丈五尺,还建有五座属堡。明朝中期以后,葛峪堡属宣府镇中路,是宣府镇中路参将的驻地。城内设有巡按察院,参将府等衙门,庙宇禅寺林立,城外是点将台和校场。 在葛峪堡村村委会群众办公室里,记者看到有六七位上了岁数的村民围坐在一起,断断续续回想着那些模糊不清的记忆。 葛峪堡从地理位置到设计建堡都严格遵循了当时的作战需要,是明代一座能战能防的重要军事城堡。葛峪堡从明宣德年间开始重建至今,已经走过了580多年的悠久岁月,其间历经战火硝烟,风雨侵蚀,那些古人曾经一砖一瓦苦心修建,层层设防的防御工事,现在大都被历史冲刷殆尽。如今葛峪堡里零零碎碎、残缺不堪地古遗迹,只能引起后人对其古老历史的无穷追忆和遐想。 65岁的村民米树生回忆说,葛峪堡是一座比宣化城建城还早的古城堡。曾经葛峪堡里庙宇众多,奶奶庙、马王庙,城隍庙等等。每逢赶庙会,村里就沸腾了。唱大戏成了村民们主要的娱乐方式,戏台前挤满了黑压压的人群,村民们最爱听晋剧。 现今,戏楼已失去了以往的繁闹,在上了门锁的红皮铁大门内,残旧的古戏楼孤零零地隐藏在大院里,戏楼旁边的几座石碑上记载的文字,也模糊得无法辨认。 古戏楼的辉煌已经散去,和它有着同样命运的老宅院也悄悄地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 葛峪堡村现在留存的老宅院已经为数不多了。在一条小巷子的农家院落里,我们看到了一座老宅院。和院门正对的影壁依然保存完整,正房和东房已经改造成现代式的民居,唯有西房还留存了老宅子的面目。西房褪去了原有的本色,大部分窗户已经散落,但她这种不完整的古韵美仍牵引着无数人对她古老故事一探究竟的好奇之心。询问葛峪堡的村民,他们也不知道这座老宅院最初的主人是谁,更不清楚在这座老宅院里曾发生过什么传奇故事了。 位于葛峪堡东南角的点将台和校场,也是历史研究者必读的一本史书,摄影师镜头下一道必拍的风景线。现仅剩下4米多高的土筑点将台和已被耕地所覆盖的校场,在战争时期曾是将军点将阅兵的地方。站在这里,遥望葛峪堡赤裸裸的土城墙,犹如穿越了百年的历史隧道,置身于烟波浩渺的历史风云之中,似乎能感受到几百年前,将士们奋勇杀敌的壮观场面,还能听到冷兵器铿锵有力的撞击声。 如今,葛峪堡像一本厚重的史书,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以残缺的古韵美见证着那个时代的历史烙印。 |
关键词:重镇,葛峪堡,军事,河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