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顺风车”需公益专业化辅助
遇到红色车贴的爱心车,只要竖起大拇指,就可能搭上免费的顺风车。这个由安徽合肥市市民自发组建的“红头车”公益车队已经试行了近两个月,受到社会各界的交口称赞。然而,这项免费公益服务在现实中备受冷落,许多人都对“红头车”缺乏信任感。(5月6日《法制日报》) 作为一种传递互帮互助精神的利他行为,免费的顺风车服务涵盖了现代意义上的助人即自助。然而,在信息不对称的格局下,爱心顺风车不可避免地遭受了误读与曲解。每当车窗降下来,志愿者看到的是一双双质疑的眼睛,有人婉拒,有人置之不理。 这并非合肥一个城市的窘境。自2011年10月,河南郑州市组建了爱心顺风车车主群,活动开展以来,来自市民的不信任,一直没有很大的改观。由此观之,作为自发的民间组织,爱心顺风车的瓶颈就在于社会公信力不足。而打破这一瓶颈的关键,就在于提高“爱心顺风车”的专业化和规范化水平。 从内部建设上看,“爱心顺风车”要加强信息公开,搭建与老百姓的沟通互信桥梁,定期向社会公开车辆信息、车队成员以及日常活动的基本信息;从外部社会支持上讲,政府部门也要承担起管理和服务的职责,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帮扶,解除搭乘者的后顾之忧。只有形成政府和民间合作共治的运行机制,双方有机衔接、良性互动,才是爱心顺风车建设的应有路径。 从操作策略上说,在这个陌生人社会,爱心顺风车不妨从街坊邻里、单位同事这样的熟人、半熟人起步。信任作为社会资本的一种类型,具有可积累性和传导性,每一次成功的爱心顺风车,都在为社会信任做加法,从而激励更多的车主和出行者参与其中。每一次爱心顺风车,都可能点亮并温暖别人的世界。爱心顺风车作为一种公益行为,固然需要爱心车主的热情参与,也离不开运作模式的专业化和规范化。如此,才能消除路人的疑虑与顾忌,也能保护爱心人士的良知与善意。世相评谭:杨朝清(湖北武汉) |
关键词:顺风车,公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