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河北频道>>渤海潮评

“咬嚼”名家经典的价值何在

http://www.hebei.com.cn 2013-05-08 10:11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莫言、贾平凹、毕飞宇……这些著名作家,今年将遭遇《咬文嚼字》期刊的“逆袭”。据悉,《咬文嚼字》今年将逐一“咬嚼”12位茅盾文学奖得主的文学代表作,并定期公布“病情报告”,而此举受到了文坛大家们的热烈欢迎。该杂志总编郝铭鉴认为,这次的“咬嚼”行动“不是拆台,而是补天”,是做文字的美容师。

  在文字运用越发“随性”的今天,《咬文嚼字》杂志所扮演的,无疑是个守旧、严苛、不那么讨好的矫正者角色。《咬文嚼字》宣布“开咬”大家名作,或许可视作又一次重申汉语规范、反制写作劣习的可敬努力。

  诚如郝铭鉴所言,选择开咬名家名作,其实有很现实的考量。一方面,此类作品代表了汉语使用的最高水准,拿之开刀大有一试深浅的意味;另一方面,文学经典必会成为后来者之参照。为其勘误,能建构起“正确的典范”。

  《咬文嚼字》的坚持令人尊敬,但同时也得提防走向另一极端:避免任由这种“最保守的语言信仰”主宰文字生活。对很多作家而言,个性化的写作方式、先锋的话语试验,往往恰是其魅力所在。若一味推着他们回归“范式”之内,反倒是汉语世界的损失了。

  就现阶段而言,《咬文嚼字》所查出的名作病症,主要集中在“词语的误解误用”、“知识性差错”和“错别字”。所幸,这些都是较客观的谬误,基本不会有“矫枉过正”的危险。事实上,当各方在对《咬文嚼字》的勘“误”表示认可时,也须坚信“文字的规范”始终是变化的。

  《咬文嚼字》的存在,注定是汉语世界的幸事。其总编宣称,“这次的咬嚼行动,是为当代文学经典去除瑕疵。”然而何谓“瑕疵”?若仅将之解释为“与最标准规范相悖的存在”,未免太过简单了事。毕竟,有些错误是确定无疑的,而另一些则是模糊的。基于此,当《咬文嚼字》捍卫了一种最正统的范式,作家们那些新尝试与新突破,也未必一无是处。终究,开咬名家经典的价值,并非在于一个绝对正确者“去伪存真”,而是引发各方一起思考,重新审视属于我们的文字。-然玉(媒体人)

 

关键词:《咬文嚼字》,逆袭,著名作家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河北青年报
责任编辑:杨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