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河北频道>>专题库>>专题新闻

省发改委“网聚美好安徽”宣传素材

http://www.hebei.com.cn 2013-05-16 21:00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1、皖江示范区建设成效

  2、重点项目建设情况

  3、区域协调发展情况

  4、村民自建试点

  5、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

  6、服务业发展情况7、主导产业发展情况

  一、皖江示范区建设成效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批准设立皖江示范区战略平台,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战略步骤,多措并举推动示范区建设各项工作。三年过去了,示范区建设进展如何?取得哪些成效和经验?社会各界、方方面面都很关注。下面,我就示范区建设情况及下一步工作重点向大家作一通报。

  三年来示范区建设成效

  一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安徽崛起基础夯实。三年来,示范区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地区生产总值由6730.8亿元增加到11396.7亿元,年均增长14.5%,占全省比重达到66.2%;人均GDP由24727元提高到41805元;财政收入由1001.5亿元增加到1919.9亿元,年均增长24.2%,占全省比重达到63.4%;固定资产投资由6587.9亿元增加到10433.9亿元,年均增长28.4%,占全省比重达到69.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122.1亿元增加到3434.3亿元,年均增长17.9%,占全省比重达到60.4%。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示范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7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483元,年均分别增长15.4%和18.1%,增幅高于全省1.1个和1.4个百分点。县域经济实力增强,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超200亿元的县均集中于示范区内。“主引擎”作用更加明显,三年来示范区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拉动全省经济增长近10个百分点,为安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是产业集聚效应显现,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三年来,示范区产业承接规模不断扩大,累计引进亿元以上省外境内资金8369亿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47亿美元,分别年均增长36.5%、27.2%,三年累计分别占全省的61.9%和72.5%;三年累计新建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3772个,占全省72%。产业集聚态势明显,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等制造业项目约占示范区承接总规模的60%。苏浙沪成为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主要来源地,三年累计到位资金4777.9亿元,占示范区57.5%。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由1097.7亿元增加到2181.5亿元,年均增长22.1%,占全省比重达到83.1%;服务业增加值由2428.1亿元增加到3724.3亿元,年均增长11.2%,占全省比重达到66.2%;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加到3962.4亿元,占全省比重达到77.8%。示范区各市围绕首位产业,培育壮大主导产业,电子信息和家电、汽车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0%以上。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建成19个省级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区,其中国家级6个,占全省一半以上。

  三是区域分工日趋合理,产城融合态势明显。三年来,示范区工业集中、人口集聚、产城融合、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日益显现。示范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2737.3亿元增加到5132.2亿元,年均增长20.4%,占全省比重达到68%。工业化和城镇化融合发展,示范区工业化率由44.3%提高到53.1%,城镇化率由48.9%提高到54%,年均提高1.7个百分点。设区市市区建成面积扩大21%,常住人口增加150万人。省级以上开发区建成区面积由715平方公里扩大到831平方公里,约1/3的开发区已成为新城区。“一轴双核两翼”产业空间布局全面展开,合肥围绕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倾力打造合肥经济圈;芜湖、马鞍山大力推进跨江发展,着力推进芜马城市组群,建设长江流域现代化大城市。滁州、宣城在区域合作和集群承接方面重点突破,日趋成为承接苏浙沪产业转移的“先行区”。铜陵、池州、安庆等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加快建设现代化大工业、现代物流业集聚区。

  四是生态建设稳步推进,人居环境保持良好。三年来,示范区始终坚持走绿色承接、集约承接之路,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示范区万元GDP能耗由0.98吨标准煤下降到0.73吨标准煤,年均下降10.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267.5吨下降到165.6吨,年均下降34吨。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按照省政府确定的土地节约集约标准,示范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成果评价达标率99.2%。森林覆盖率达到34.8%。

  五是体制创新步伐加快,先行先试成效显现。实施跨区域合作,积极探索“园中园、共建园、特色园、产城一体”建设新途径,建设各类合作园区89家,其中规划面积达到1平方公里以上,计划总投资额30亿元以上的共有39家,郎溪经都产业园、无锡工业园等一批合作园区建设提速。推进跨江发展,设立江北、江南产业集中区。撤销地级巢湖市,将普济圩农场划归铜陵市,进一步拓展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发展空间。启动芜马同城化、铜池一体化建设。创新人力资源开发,累计引进和培养高技能人才约10万人,培训各类职业劳动者近60万人;新建省级农民工创业园25个、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15个;建成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9个,占全省的96%。完善社会保障和促进就业,示范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933.97万人,基本实现应保尽保。三年累计新增就业人数达到10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下降到3.6%。职业教育在校学生规模达到92.9万人,比2009年增加了10.1万人。建设“信用皖江”,编制出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扎实推进农村、行业、工程等信用建设试点、积极开展企业信用评价、加强长三角信用信息共享取得新进展。优化政策环境,相继出台了支持示范区建设40条、促进示范区发展条例等政策法规,支撑引领作用明显。

 

  三年来主要工作

  (一)着力推进创新发展,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推进承接方式创新。引导示范区各地明确主导产业,实现错位发展。积极推进产业链承接、集群式承接和高端要素承接,工业集中度由70.2%提高到72.3%。合肥市围绕京东方项目,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10余家,形成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新型平板显示产业链。推进科技创新。三年来,示范区科研经费占GDP比重由1.32%提高到1.79%;拥有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1299家和175家,占全省80.3%和67.8%;累计专利授权数70058件,年均增长65.8%,占全省74.6%;其中发明专利5223件,年均增长67.2%。加快金融体系建设,示范区累计新增本外币贷款5350亿元,贷款余额年均增长19.4%;累计实现直接融资1660.2亿元,年均增长39.7%,占全省比重由67.5%提高到73.5%,新增上市公司23家,募集资金176.95亿元,三年来全省新上市公司全部位于示范区。

  (二)着力推进园区建设,拓展产业承接空间。积极推进开发区转型升级,完善开发区规划修编,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完善配套设施,提升产业集中度和投资强度,打造一批特色园区和产业集群。池州、铜陵、安庆、滁州、六安、宁国经开区和芜湖、马鞍山慈湖高新区等9家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调整完善江北、江南集中区管理体制,强化推进基础建设和招商引资。江北集中区已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7亿元,签约项目62个,总规模达479.9亿元,其中16个产业类项目已开工,总投资160亿元,注册企业79家,注册资本35.5亿元。江南集中区已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亿元,签约规模以上项目31个,总投资376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14个,总投资175亿元;开工项目21个,总投资300亿元;注册企业64家,注册资本32亿元。苏滁现代产业园已签约引进项目11个,在谈项目70多个,协议引资75亿元。郑蒲港新区引进项目7个,在谈项目40多个,协议引资50多亿元。谋划出台支持集中示范园区建设的政策措施,推进各市集中示范园区设立与规划编制和报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招商项目落地。

  (三)着力推进集约发展,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推进开发区集约发展。示范区共有各类开发区95家,建成区面积1010平方公里,国家级开发区投资强度达到300万元/亩,市管省级开发区投资强度达到200万元/亩,县管省级开发区投资强度达到150万元/亩,工业项目建筑容积率不低于1.0,建筑密度不低于40%,三年累计新建多层标准化厂房1000万平方米以上。实施省级以上重点节能工程60多个。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5.6%;累计淘汰钢铁、水泥、小煤矿等落后产能1500万吨以上;冶金、化工、建材等六大高耗能产业增加值比重由41.6%下降至30.5%。

  (四)着力推进绿色发展,促进产业与生态协调。按照产业发展指导目录,严把项目环保准入关。坚持源头预防和控制,严格执行环评分类管理和审批,基本杜绝高能耗、高污染、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落户示范区,共拒绝污染严重、风险高的化工项目300多个。强化污染防治,引导企业集聚发展、集中治污,严格落实建设项目污染防治设施“三同时”制度,加大对造纸、印染等化工重点企业的工艺技术改造和废水治理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新建循环经济示范单位120多家。着力培育新能源汽车、LED照明等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发展文化旅游、数字出版等绿色产业。大力实施环保重点工程,开展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金太阳工程、光电建筑一体化等一批环保项目。出台了示范区环境保护专项规划、长江岸线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办法,合理高效利用长江岸线资源,实施巢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保护。(五)着力推进联动发展,深化区域分工合作。积极推动省部联动,与工信部、国土部、环保部、国开行等20多家中央部委和单位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形成共同推进示范区建设良好氛围。建立实施长三角规划与皖江示范区规划的联动机制,全面参与长三角合作分工,参与长三角12个重大合作专题,合力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启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相关工作。加快与央企、民企合作,目前,落户示范区的央企签约项目累计630个,总投资1.3万亿元,其中已开工项目410个,总投资7605.4亿元,实际完成投资3049.9亿元,已竣工项目85个,总投资696.6亿元。与全国知名民企签约项目195个,总投资3000亿元以上。加强与珠三角合作,三年来示范区皖粤合作项目991个,投资总额2974亿元。加强省内联动发展,与皖北地区结对合作,启动南北“3+5”合作园区建设。

 [1] [2] [3] [4] [5] 下一页

关键词:安徽,发改委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长城网
责任编辑:邢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