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毒食品”已失去痛感了吗
近日,广东东莞市食药监局发布第一季度餐桌食品抽检结果。在此次抽检中,糕点的合格率最低,不合格率高达70%,不合格指标为重金属铝残留超标。据悉,铝残留超标主要是制作过程中滥用膨松剂所致,长期摄入这些糕点会引起神经系统病变,损伤大脑,导致痴呆,还可能出现贫血、骨质疏松等疾病。
这是《南方都市报》几天前报道的新闻,笔者目力所及,这条新闻几乎没有引起什么反响。在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背景下,人们对于层出不穷的“毒食品”已变得麻木甚至失去痛感。 一种食品七成不合格已然让人见怪不怪,在某种意义上,这比“毒食品”泛滥更加可怕,难道人们的心理防线已被各种“毒食品”侵蚀得支离破碎,没法不麻木了吗? 东莞市面上的糕点七成不合格,其他地方的情况会好一些吗?可能性不大。人们有理由相信,滥用膨松剂绝不会是东莞商家的“独家秘方”。这就带来两个问题:其一,其他地方质监部门是否经常对糕点质量进行抽检并公布“毒糕点”名单?是否铁面无私地对违法商家予以严惩?其二,如果抽检、公布、严惩是常态化的,为什么市面上糕点的不合格率还如此之高? 从这个角度看,要让民众对食品安全问题保持痛感,首先要求监管部门对此保持痛感,而要让监管部门保持痛感,需要严厉处罚失职、渎职者,一直罚得他们痛心疾首、痛改前非。-浦江潮
|
关键词:毒食品,痛感,食品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