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官员失踪”须铸好权力笼子
实事求是地说,那些“失踪”官员所用的招数其实并不高明,从他们开始违规弄权到最后携款外逃,需要打开一个接一个的“笼子”,只要有任何一个“笼子”发挥作用,他们都不可能顺利地“人间蒸发”。 最近一段时间,媒体接连曝光发生在广东、湖南、湖北的3例“官员失踪”事件,引发舆论热议。广州市纪委此前表示,“请假治病”失踪的广州市花都区政协主席王雁威,如有违纪问题将严肃查处;湖南省醴陵市官方则证实,醴陵市王仙镇财政所前所长邓元华已失踪超20天,网传携300万元公款是否属实正在调查;湖北省公安县政府此前证实,该县畜牧兽医局局长蔡道明已失踪近一个月。 官员失踪事件,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出现几例,几乎已经不算新闻了。从以往的案例来看,多数官员离奇失踪,往往都与腐败有关。有些官员失踪是因为平日里捞取了太多非法钱财,再不失踪恐怕随时会暴露;有些官员失踪是因为卷入了已东窗事发的腐败窝案,害怕被有关部门顺藤摸瓜地追查。曾有纪检干部表示,公众对失踪官员的“腐败猜想”并非没有道理,因为这些人基本“一查一个准”。 公职人员携款外逃事件增多,既会造成数额不小的公共财产损失,更会严重损害官员形象和政府公信。这一现象,如今已引起纪检部门的关注,各级纪检监察政法部门曾多次表态,要重拳治理官员外逃。但从效果来看,既有的防止官员外逃的政策法规和制度举措,落实情况并不理想,“官员失踪”现象仍频繁出现。 分析“官员失踪”乱象,首先要弄清楚他们的外逃计划为何会得逞。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其一,缺乏有效的权力监督和制衡,即便一些问题官员潜逃前就已将家人安置在国外,现行制度对这些“裸官”依然缺乏必要的限制;其二,官员财产不够透明,事实上,那些“失踪”的官员要想让自己和家人能安度余生,少不了庞大的财富做支撑,而这些钱无疑是重要的贪腐线索;其三,对“失踪”官员的追查和惩治力度不严,很多官员携款潜逃之后,并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 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的现象是,每当有官员“失踪”之后,地方政府往往显得有些束手无策。有的地方政府只把“官员失踪”当丑闻,选择延迟发布或向公众瞒报消息;有的地方则专门组建“寻人小组”,或在地方媒体登载“寻官启事”。可事实上,相较于官员失踪之后亡羊补牢,以制度化手段做好事前防范才是正道。 要防范“官员失踪”现象,关键是要铸好权力的笼子。要对官员手中的权力进行必要的限制,防止一些问题官员权力寻租和以权谋私;要加快推进官员财产公开制度,用阳光当作官场防腐剂;还要通过严格的审查制度和问责制度,建议对官员的全方位监督,让官员没有贪腐的机会,进而从根本上消除官员失踪现象。 实事求是地说,那些“失踪”官员所用的招数其实并不高明,从他们开始违规弄权到最后携款外逃,需要打开一个接一个的“笼子”,只要有任何一个“笼子”发挥作用,他们都不可能顺利地“人间蒸发”。吃一堑,长一智,把规范权力运行的“笼子”打造得越细、越牢,贪腐分子和潜在的问题官员才会有所忌惮。(特约评论员汤嘉琛) |
关键词:官员失踪,权力笼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