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贬不一 缺乏监管 夏令营如何多赢
“综合素质夏令营”、“信息技术夏令营”、“双语游学夏令营”、“军事夏令营”、“情商夏令营”……又到暑假,市场上名目繁多的夏令营广告宣传铺天盖地,令人眼花缭乱。这些夏令营真有宣传的那么好吗?家长和孩子们对参加夏令营抱有什么样的态度?近日,笔者在省会进行了调查。 据了解,省会市场上,夏令营的举办单位多为旅行社、文化公司或民办教育机构;为期一周左右的在省内举办的夏令营,报价都在一千元甚至几千元以上。笔者打电话向几家夏令营主办方咨询,有关工作人员的态度都很热情,大力鼓吹孩子们参加夏令营的好处。但当笔者进一步咨询“孩子们的安全如何保障”、“效果达不到怎么办”等问题时,对方的答复则往往含糊其辞。 接受采访的孩子普遍对夏令营抱有好感。“我觉得夏令营会有好多好吃的、好玩的,还很刺激。”这是石家庄市曙光小学学生王雨珠对夏令营的看法。马上就要升入初中了,这个假期除了练电子琴之外,她觉得假期生活很枯燥,所以对夏令营很“憧憬”。石市四十三中的姚同学,在6岁时曾经参加过一次军事夏令营,至今对在军营里看武器的情景记忆犹新,感觉“不虚此行”,最主要的收获是“这次夏令营磨炼了我的意志”。 家长们的态度则有些矛盾。家住石家庄市桥西区的李梅女士认为,参加夏令营可以开阔孩子的眼界,锻炼自理能力,增强孩子的合作意识。但她也认为,现在的夏令营价格偏高,而且鱼龙混杂,让家长们难以鉴别。家住新华区的董丽女士则直截了当地说:“我们孩子没有参加过夏令营,也不想让他参加。”她认为,花很多钱让孩子参加夏令营没有必要。一是恐怕不安全,二是效果难说。 对于参加夏令营的效果,被采访者褒贬不一。有的认为很有收获,有的认为效果不过是带着孩子们“玩了玩”,有的认为不好说,也有一些人反映夏令营名不副实,在某些方面有“缩水”现象。曾经参加过夏令营的两个高中生张同学和赵同学说,参加夏令营让他们认识了很多朋友,但是吃住和之前描述的一点儿都不一样,并没有宣传那么好。这使他们对夏令营有些失望。 那么,举办夏令营,应该接受哪些部门监管呢? 7月22日,笔者首先电话采访了石家庄市旅游局。该局办公室一名工作人员说:“我们只负责旅游监管,夏令营的登记注册应由工商部门负责。”笔者又接通了石家庄市工商局办公室的电话:“我们只负责旅行社的登记注册,夏令营的审批不归我们管,好像应该由教育局负责。” 7月24日,笔者又拨打了石家庄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的电话,接电话的工作人员给笔者的答复是他们不允许学校举办夏令营。笔者进一步追问社会举办的夏令营应该归哪里管,该工作人员索性让笔者“联系我们领导”。 如此火爆的夏令营市场,却面临无人监管的尴尬境地,出现问题谁来帮助解决?笔者不禁一头雾水。 在省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樊雅丽看来,这样的问题并不鲜见,“现在有好多问题涉及多头管理,但实际上往往是没有人去管”。她谈道:“夏令营本身确实有存在的价值。所以不能因安全或举办质量等原因,让孩子们失去锻炼成长的机会,还是要立足于管好。从根本上说,政府应该加强协调,部门之间应加强协作,消除监管空白。” 河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陈晓玉教授,把当前的夏令营分为三类:一是以见识为主的夏令营,主要是指出国的;二是锻炼类型的夏令营,主要以素质项目的培训为主;三是娱乐型,家长把孩子送去就是为了让孩子放松,而旅行社举办这样的夏令营也是迎合市场需求。“其实夏令营是一个很纯粹的活动,在让孩子们休息好的前提下,还能够提升他们的素质。可是就现在情况来看,商业色彩过于强烈。”陈教授建议,在政府有关部门加强监管的同时,希望家长们能够增强保护孩子的意识,在孩子参加夏令营之前,一定要审视清楚举办者的资质,如果发现一些不正当的夏令营一定要及时举报。 |
关键词:夏令营,监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