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罚单与洗床单
中国很热,奶粉很忙。“恒天然”肉毒杆菌风波未定,洋奶粉在新闻版面上又投下一枚重磅炸弹:8月7日,国家发改委公布,对合生元等6家乳粉生产企业,开出共约6.7亿元的“反垄断罚单”,这成为我国反垄断史上迄今开出的最大罚单。其中,中国消费者耳熟能详的美赞臣、多美滋、合生元,受罚金额都在亿元以上。这让一直抱怨“洋奶粉为什么这么贵”,但又矛盾于“贵也得买”的中国消费者,狠狠出了一口气。 因此在舆论场上总以挨骂角色出现的发改委,这次十分罕见地获得一片掌声。人民网评论《反垄断“最大罚单”彰显法治公平》基本概括了正面评论的主要观点:对三星等6家液晶面板企业处以3.53亿元经济制裁,对茅台和五粮液开出2亿元罚单,再加上这次的“史上最大”———发改委近年在反垄断上可谓重拳不断,显示了我国市场监管部门对违法行为零容忍、动真格的鲜明态度,是一种“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体现。 过去有一种观点认为,2008年三鹿事件之后,国产奶粉的市场口碑和市场份额双双受创,洋品牌则乘虚而入价格攀升,这主要是因为国内消费者对国产奶粉质量信任尽失,而选择洋奶粉则是你情我愿———既然意思自主,何来垄断之说?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有数据显示,从2008年以来,洋奶粉主要品牌(包括此次受罚和免除的企业)的价格,平均涨幅超过38%,最高涨幅超过60%,平均每年上涨10%-15%。从横比来看,在中国市场销售的同品牌洋奶粉,价格远远高于国外市场,甚至翻倍涨价。严重的内外差价,造成走私、囤积等非理性行为泛滥,对很多其他地区的市场也造成冲击。扭曲和粗暴的“暴利收割”策略,给消费者、下游经营者以及市场,都带来很多不确定的风险因素。此时,与其说是消费者对洋奶粉迷恋追捧,还不如说,他们更像是无奈挨宰的羔羊。当市场已经存在明显的不正常的干预,这很可能就是垄断在作怪。 虽然获得国内消费者和媒体的广泛支持附和,但是,发改委在此番处罚上,其实比过去更克制、更谨慎,也更具柔性。比如,以往发改委“举铡刀”———无论是挥向企业罚款还是挥向消费者涨价———往往只见决定,不多解释,而此次,发改委官员甚至在电视评论节目上大谈“纵向垄断”的判断依据等普法话题,还特别强调违法证据的收集等细节,努力向舆论展示一个依法监管、透明处罚的新形象。再 比如,虽然洋乳企违法行为普遍,但发改委针对不同企业表现给以差异巨大的处罚,并对罚款标准和减免理由向媒体一一详解。此举赢得媒体一致好评,很多评论对这种务实和灵活的管理方式,给予更多关注和支持。看来,发改委一方面想通过这种“差别化对待”的方法,引导未来企业服从管理;另一方面,也是回应和平息以往民间流传的,关于监管部门搅和企业利益之争,导致公报私仇等问题的指责。 中国市场庞大复杂,利益纠缠,忽略一种声音,就可能埋下一种隐患。因此,虽然多数媒体都像《京华时报》一样,支持“反垄断给整个乳业‘洗洗澡’”,但也并非没有担心。《新京报》社论《重罚垄断乳企,消费者能否得实惠》,以及《长江日报》评论《清整市场是反垄断的出发点》等,都表达出对“起点”之后的期待。而更多媒体则直接喊话“中国奶粉当自强”,直指问题核心———没有够强的国货,“吃人家的”难免手短嘴软,惩戒起来又怎么可能不投鼠忌器?6.7亿罚单看上去威力巨大,但与国际奶业巨头在全球以及中国的利润相比,也并非如国人想象得那般厉害,这何尝不是几大巨头俯首就法的原因之一? 在这些期待之声中,喊得最响亮的,当属《法制日报》王传涛的评论———《全面反垄断让民众享有更多实惠》。文章一方面给消费者算眼前收获,另一方面,也给赢得一片喝彩的发改委提出新要求:“奶企有垄断行为,可以反,那么,众多其他领域的垄断行为,是不是也应该调查一下呢?”文章甚至直接点出:“以垄断经营为手段对国内消费者进行盘剥的企业,远远不只奶粉这一领域,而关于‘石化双雄’、关于高速公路、关于电信和宽带运营商,发改委对它们的反垄断行为,什么时候能到来?”看来,6.7亿的大罚单,在充满各种“特色”的中国市场其实也不过是小小“苍蝇”而已,至于“老虎”是什么,则引人想象。对于中国市场的反垄断,法制媒体的期待显然远比行政部门更急切。 老百姓说“爱情不做买卖”,但买卖可以美好得如同谈一场恋爱。在肮脏污秽的床上,谁会觉得你情我愿?如果换成五星级酒店舒适洁净的环境,恐怕消费者的心情就会改变许多。但是,星级酒店优雅舒适的体验,有数不清的洗衣工为之辛劳,是他们,保证着所有客人明明面对利益分明的交易,却心存美好感受和想象。市场也是这样,很现实、很势利,但只要规则明晰、清白公正,每个人就能各取所需心甘情愿。但愿发改委不仅能开罚单,更能以“洗床单”的态度努力为中国消费者打造一个干净明朗的市场。 追踪热点评论,关注舆论态势,提供聚合阅读。《舆论场》期待您的关注,互动邮箱yzhcomments@vip.sina.com |
关键词:奶粉,乳企,罚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