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河北频道>>全景河北>>社会法制

农村留守老人——孤独的守望者 最大恐惧是生病

http://www.hebei.com.cn 2013-08-21 02:31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壮劳力走了,老人们的心也空了!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奔向城市,留守的空巢老人成了农村孤独的守望者。2009年全国老龄办曾经作过一个统计,农村空巢、类空巢家庭中的老人数量达4742万人,占农村老人总人口的43.19%。据石家庄市民政局统计,石家庄市老龄人口高达157万,虽然没有一个确切数据,估计农村空巢老人也不在少数。

  与留守儿童、“五保户”相比,空巢老人似乎更容易被忽视。留守在村中的老人们不仅要从事农业生产,更难忍受的是精神上的孤独与寂寞,还有病魔的袭击。社会学家认为,政府乃至社会均应该给予更多关注,让农村留守老人真正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孤独的守望者

  农村,那些曾经瓜果飘香、绿水绕村、儿孙绕膝的世外桃源般的美景,现在逐渐变成了萦绕不去的梦。记者在连续几日的走访中,看到了许多破败的院墙和衰落的村庄。

  在村庄中穿行,最大的感觉就是静。间或有房屋开着门,望进去,一把椅子上,会静静地坐着一位老人。农闲时间静坐发呆,成了不少留守老人打发时光的方式,“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成了时下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按照中国的传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然而随着青壮年的外出,这种传统正在被打破。用井陉县后峪村村主任的话说,对年轻人来说,留下来,意味着清贫、平庸,只有走出去才有希望。但是大部分老年人无法适应外面的生活,也不愿意背井离乡,最终选择了坚守家园。养儿防老,逐渐成了养儿是为了替父母送终,以至有人戏称,养儿养女的目的,是为了死后不用自己捧着骨灰盒走进坟墓。这是一句玩笑话,却也饱含心酸、无奈,这是老人寂寞的心声。

  后峪村村主任说,形成“空巢”的原因各有不同,主要还是因为子女外出打工,父母则选择留在农村;也有的“空巢”是老人终身未婚,或者结婚了,却未孕育子女,有的只有一个闺女,外嫁之后,不能长时间守候在老人身边;当然,农村老年型“空巢”家庭的产生也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例如儿子在外打工、婆媳、公媳关系的沟通缺少联系的中介和桥梁,家庭不和、矛盾增多,迫使老人同儿媳和孙子分开住,子女赡养老人的观念淡薄、嫌弃老人,从而使老人不得不独守“空巢”等等。

  一项由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完成的调查表明,我国农村现有45.2%的老人感到不幸福,有35.1%的老人经常感到孤独,独居的和没有配偶的老人感到孤寂的比例更高。

  落叶难以归根

  中华民族是一个对“根”十分重视的民族,“落叶归根”、“寻根问祖”“追根溯源”……不管游子走多远,故土永远是难以割断的“根”,去世之后,最大的心愿就是回归故土。然而这种观念也正在受到剧烈冲击,“根”的意识正在逐渐淡漠,“落叶归根”慢慢成了“落地生根”。

  井陉县后峪村村支书安现中告诉记者,由于贫困,村中不少村民举家搬迁,最后将祖坟也迁往他处。

  在农村,随着大量的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导致不少村庄成了只有“空巢老人”的空心村。在一些人口较少的村子,平时村里若有老人去世,连抬棺材的人都凑不齐,还要去外村请人抬。

  对于井陉县辛庄乡井子村这个只剩下6个村民的村庄来说,要想操办一场红白喜事,不是一件容易事。村支书李喊头说,外出的村民有的愿意“落叶归根”,但是最大的问题就是找不到人。前些年,井子村一位村民在外面去世,儿孙们只能雇人抬棺材办丧事。

  种种不便,让离乡的大部分村民选择了“落地生根”,在哪儿去世,就埋在哪儿。

  特殊的“壮”劳力

  灵寿县石佛村有90多户人家,270多位村民,其中100多人在外打工,留在村子里的大部分都是老人、妇女和孩子;井陉县后峪村,200多人,其中一半多搬迁或外出打工;井陉县井子村,人口多时曾有100多人,现在成了仅有6位村民的“最小行政村”……

  井子村村支书李喊头说,农村的孩子们走了,土地留给了老人。有的儿女孝顺,外出打工挣钱了,会给老人寄来生活费。有的自身都过得艰难,更是无力在经济上照顾老人。老人们也不愿给孩子们添麻烦,面朝黄土背朝天了一辈子的他们,也不愿意眼睁睁看着土地撂荒废了,只好自己拿起锄头、扁担,走到田间地头,当起了“壮”劳力。

  李喊头说的不假,农村中在田里劳作的,基本都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比起城市“空巢”老人,留守在农村的老人们压力更大,他们不仅要耕种田地,还要自己做饭、洗衣,担心着患病后治疗的不便,忍受着与日俱增的寂寞与孤独。

  最大的恐惧是生病

  对于留守老人来说,最大的恐惧就是生病。医疗是老年人最关注的问题之一。虽然现在农村老年人都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但这对于经常有病或发生重大疾病的老年人来说还是不够用,而且,留守老人还面临另一个难题———看病时无人陪伴。“小病拖、大病扛”这一现象在农村依然广泛存在。

  老人的身体机能已经减退,一旦生病,就需要人照顾。如果老两口均健在,还能相互有个照应,一人生病了,另一人能给端个水、做个饭,实在不行还可以去喊人送医。孤独的老人则没有这种便利。心理咨询师孙超说,对于独自守家的老人来说,子女不在,那种孤独无依的感觉更强烈。生病之后,往往吃不上口热乎饭,只能喝凉水,啃馒头。

  井陉县后峪村的安彦章对这种感受更强烈。安彦章说,别说大病,老人们就是得个感冒发烧,没力气做饭,躺在炕上,连个端茶倒水的人都没有,“这种光景能不恓惶?”

  不少老人都担心生病成为累赘。一位老人告诉记者,村里因病致贫的村民并不鲜见,如果得了癌症,就等于掉进了一个无底洞,医药费这个窟窿很难填平。因为生病花钱,不少家庭闹得鸡飞狗跳,亲情受损。这还是慢病,如果得了急病,很可能死在家里也无人知道。

  老人心理值得关注

  “谁不希望孩子在身边?”安现中说,谁都愿意儿女绕膝,享受天伦之乐。但是对于农村人来说,尤其是偏僻的山村,老人们都愿意孩子们有出息,能出去有个奔头。但是内心对孩子们的牵挂无法用言语表达。年轻人走了,村子里就少了活力,不少老人的业余生活就是“夏天找树荫,冬天蹲墙根”。

  留守老人生活和疾病上缺乏照顾,精神上空虚。“儿女们经常给老人寄生活费用,也解决不了他们渴望儿子女儿孙子孙女们在身边的那种温馨感和幸福感。”心理咨询师孙超说,大多老人们只有等到过年时才可和子女团聚。很多“空巢老人”缺乏精神慰藉,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失落、焦虑、孤独等情绪。一旦这种情绪无法疏解,很容易酿成悲剧。2009年,世界卫生组织的《全球性医学研究报告》指出,世界各地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自杀,其中约有三分之一发生在中国:而中国的自杀死亡者,80%来自中国农村。据统计,截至2012年3月30日,中国60岁以上老人数量为1.85亿,其中49.7%老年人为空巢老人。老年人是中国两大自杀高峰人群之一。

  观点

  幸福才能夕阳红

  一篇有关空巢老人的报告文学认为,空心村的主要留守人群空巢老人现象是经济发展过程中衍生出来的一种社会问题,它与”留守儿童”一样不可忽视,特别是农村的空巢老人更需要得到社会的关注与关爱。

  民政部门一名工作人员说,空巢老人,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如何从经济、文化、心理等方面让老人们得到照顾,是政府、社会与所有人的责任。如何让农村老人度过一个安详的晚年,值得摸索与探讨。

  但愿留守老人们不会再是那一抹孤独的剪影。

关键词:留守老人,空心村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燕赵都市报
责任编辑:王培炎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