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延迟退休难题 关键看谁受益
日前,清华大学提出“延迟到65岁领取养老金”改革方案,引发关于延迟退休问题的新一轮争论。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25311人的专项调查显示,94.5%的受访者明确表示反对延迟退休,同时,91.4%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父母对延迟退休持反对态度,而62.9%的受访者主张对官员应严格禁止延迟退休。(29日《中国青年报》) 调查中近九成五的“高票”,表明了民意对延迟退休强烈的反对态度。这很容易理解:首先,延迟退休伤害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反对延迟退休者基本都是普通劳动者,他们也是构成我们这个社会的大多数。试想,这些劳动者辛苦劳作大半辈子,好不容易“熬到”退休年龄,而此时等待他们的不是“幸福时光”,而是为了领取养老金继续工作,这确实让人难以接受;其次,政府机构如果单方面作出延迟退休决定,无疑破坏了养老保险中双方已达成的约定。延迟退休让政府违背了当初的养老承诺,而这一承诺是普通劳动者通过按时缴纳养老保险金换来的。 在养老制度改革方面,上海是唯一展开延迟退休尝试的地方。作为改革试点,从2010年10月开始,上海展开城镇企业职工“柔性延迟领取养老金”尝试。参与试点者,在年满退休年龄后,医保等其他社保均按退休办理,不再缴费,但继续工作期间,需继续缴纳养老保险。改革试点两年多,参加者寥寥,原因很简单——不划算。当地人算了这样一笔账:一名普通职工延退期间需多缴纳近三万元养老保险,退休后每月基本养老金仅增加三百多元,退休十年才能把多缴的保费挣回来。参加试点者如果65岁退休,10年后“回本”,但目前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74.83岁…… 事实上,正在酝酿中的延迟退休,不仅让劳动者无利可图,而且希望他们承担不应承担的责任,让普通劳动者为现行养老体制的缺陷埋单。 众所周知,由于制度不完善,我国养老金目前存在缺口。而延迟退休则被一些官员和学者视为缓解缺口的有效途径之一。分析养老金缺口产生的原因,包括养老保险未实现全国统筹、一些地区历史负担较重等。此外,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我国实行养老金双轨制。政府部门、事业单位有一套退休制度,个人无须缴纳社保,退休养老金由财政统一支付;另一套是企业单位实行的“缴费型”养老保险统筹制度。数据显示,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退休金平均高于企业退休人员一倍以上。这不仅有悖公平,且不可持续。 长期来看,延迟退休虽是大势所趋,但解决我国养老金缺口问题,从中短期看,延迟退休并不是好办法。当务之急应是压缩各类公务开支,大幅增加社保财政支出。同时,加速养老金双轨制“并轨”改革。只有在公平的养老体制出现后,公众才会相信自己会成为改革受益者,此时民意对延迟退休的排斥才会降低。-特约评论员樊大彧 |
关键词:延迟退休,难题,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