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河北频道>>渤海潮评

打击谣言,官民不能有“双重标准”

http://www.hebei.com.cn 2013-08-30 17:02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网络谣言泛滥人人喊打,但我们同样不能忽视刚露头的“官谣”。日前,新华社记者梳理出一些官方“先否后肯”的怪现象,包括“刘铁男遭举报事件”、“涪陵执法局不雅照风波”、“项城夜店欢迎局长光临”等,发现“官谣”的产生根源,在于某些单位或个人急于想撇清自身污点。(8月29日《新京报》)

  新华社的苦口婆心,能否引起那些遇事善于说谎、急于否认的相关部门的重视,尚未可知,但“官谣”之害,却已是公认的事实。从传播效果看,“民谣”除少数广为流传、持续时间较长外,大多数都会随着传播的扩散而效力递减,直至趋于平淡并最终被人们所遗忘。相反,“官谣”因其涉及公权力的滥用、官员的贪腐,加之传谣者往往又是“公门中人”,故而更为舆论所关注。如果放任“官谣”流布,那么不仅可能混淆视听、误导公众,最终势必将伤及权力自身的形象。

  打击“官谣”、提振政府公信力,除了推进相关政务信息的制度性公开,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对传谣官员、传谣部门加以严惩。刘铁男被双开以后,有媒体追问:“刘铁男倒下,当初谁在‘造谣’”,个人以为,这样的追问与较真非常有必要。事实上,今天中国社会之所以谣言四起,甚至还有人扬言要“谣翻中国”,病根不在江湖而在庙堂。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正是因为有“官谣”的公然发布在先,才会有那么多“民谣”肆意传播在后,其中的“逆向示范效应”对于社会诚信观的颠覆不容小觑。

  而一些官员、部门之所以敢于“睁着眼睛说瞎话”、公开造谣,究其原因,就在于造谣成本极低。我们看到,在大多数情况下,有关部门对于“官谣”的处理往往止于公布调查结果、澄清事实真相,顶多再加上一两个负责人的“公开道歉”,但鲜见有人因此受到处理,遑论被摘掉乌纱帽了。可以说,正是这种包庇、纵容的态度,让有些部门造谣、传谣的胆量越来越大,甚至到了“不见视频不认账”的恶劣地步。难怪有网友指出,如果按照各地抓造谣网民的标准来,该处理的“官谣犯”简直数都数不过来。

  要想让民众不信谣、不传谣,官员自己必须首先保证不造谣。而要想让官员遇事多听、多看、多调查,而不是屈从权力和“潜规则”,替“上官”或“僚属”背书、顶缸,那就必须改变目前对于“民谣”、“官谣”传播者一手硬一手软的态度,杜绝“双重标准”和选择性执法,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言论秩序,凡“谣”必惩。只有这样,才能够增加“造官谣”的风险,令官员不敢再信口雌黄;也才能够打消民众对于官方净化舆论空间“真实目的”的顾虑与担忧,从而赢得更多的民意支持。

  此外,打击“官谣”还能够鼓励更多人参与到对公权力的监督和实名举报中来,毕竟,每一起“官谣”的背后,都躲藏着权力的某种失范——不是贪污就是渎职,概莫能外。

关键词:网络谣言,官方微博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红网
责任编辑:孙晓灿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