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河北频道>>全景河北>>社会法制

吴殿华:快80岁了,为什么每次大灾还往前冲?

http://www.hebei.com.cn 2013-09-04 07:17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作为一位78岁的老人,他有着与我父辈一样的年龄,看起来没有什么分别:稀疏的花发,微微驼背,步履有些蹒跚,脸上挂着无比的慈爱;但他又是那么的与众不同:作为医者,他的身影出现在各种灾难的现场,对于亲朋让他注意身体的劝告充耳不闻,执拗的像个孩子,耄耋之年一次次满载药品,昼夜兼程。

  重温壮举,感动依旧

  没有领导讲话,也无须浓墨重彩的接见,9月3日,“吴殿华先进事迹报告会”在河北会堂举行。从亲人到与他共事的医生,从主持人到熟悉他的媒体人,每一段发言都声情并茂,引来唏嘘感叹。

  主人公、冀州市职工医院院长吴殿华最后一个出场。经历过无数惊心动魄救灾场面的吴殿华,在后台显得有些紧张,一遍遍“温稿”,似乎是面对什么大场面。尽管他多次被国家领导人接见,可面对家乡的普通干部和学生,他却有些局促。这就是他的本色,低调做人、兢兢业业、一丝不苟。

  行医65年的吴殿华,人生既平实又波澜壮阔,走上前厅,娓娓道来。他不但医术精良,更用赤胆情怀感染着每一个人。从上世纪的邢台到唐山地震,从汶川到玉树,从内蒙古极寒灾难到河北涞水洪涝灾害,从雅安到舟曲,吴殿华总是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

  在现场为了救治伤员,他曾通宵达旦,有时累得几近昏厥,但看到伤员一个个抬进来,灾难带给他们无以复加的伤痛,使他无暇顾及更多,定定神,稍作休整继续工作。在他的口袋里,治疗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和胃病的药物一应俱全,他常常转过身去,在没人注意的时候,找出几粒药,悄悄服下。

  在吴殿华身上,最动人的还是上世纪60年代“割皮取骨”救患者的故事。那个叫孔秀玲的老人,如今我们已经无法见到了,但吴殿华说,他还常常想起她,因为他们有着“骨肉亲情”。那场面,自己终生难忘:

  躺在手术台上的孔秀玲,偷偷看见主治大夫在凿自己的骨头,她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感激的泪水夺眶而出。时间不长,吴殿华从自己右侧髂骨上取下大小五块鲜骨,尽快地包扎了伤口。取骨手术一结束,又迅速地将一块块鲜骨移植到孔秀玲的身上,这时自己腿上的鲜血已经渗透了绷带,把裤腿都染红了,患者孔秀玲的眼泪早已湿透了毛巾。

  医科学子:受益终生

  400位听众中,有不少来自于省会卫生系统和河北医科大学临床专业的学生,感动的气氛弥漫着整个报告厅。一位女大夫从最初热烈回应掌声,到后来竟忘记了鼓掌,任由泪水在脸上流淌。

  医科大学临床专业大五的学生刘洪泽边听边写着笔记。在省二院实习的他对医患关系有了基本认识,他告诉记者,他选择学医,以前觉得医生这个职业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很光鲜,层次高。听了吴殿华院长的事迹,他尤为震撼,甚至有点不可思议,他们这一代和“吴大夫那个年代”有代沟,但吴大夫高尚的医德深深打动了他。

  另一名临床专业的学生欢欢称,报告犹如巨流“涤荡着自己的心灵”。在她眼里,吴殿华大夫是无法超越的榜样,但自己会从小事做起,在今后的岗位上规范自己的行为,决不给“医者”丢脸。说完,她急不可耐地跑到台上,与刚刚谢完幕的吴殿华大夫合影。

  一个基层医者的人性光辉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只因我对这个职业爱得深沉。”这是主持人形容吴殿华的一句话,这话用在吴老身上的确很贴切。

  被誉为“救灾专业户”的吴殿华常说“灾情就是命令”,他会用不容商量的口吻分别对几个儿子下命令,让他们有的出司机,有的准备药品和物资,最短时间内做好准备出发。他不止一次地说,“只要国家需要、人民需要,只要我还能走得动,就一定冲上去。哪怕救一个人,我心里也踏实!”

  这决不是什么高调,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采访中被问及“究竟是什么精神力量支撑着您,在灾难面前会那样奋不顾身?”吴殿华总说:“是呀,那我图什么?我说,我得践行医者的使命,我就图个良心能安。我是个医生,是个老党员,是一个农家穷孩子,能有今天,是党和国家培养了我,我只有全心全意地回报国家、回报社会。”信哉,斯言!名和利,对于一个年近八旬的老人来说没什么重要了,一句简单的“图个良心能安”,就够好多人学一辈子!意志是石擦出希望之火,希望是火,照亮人生之路。将来要成为医者的学子们,也许,他们将来会一直记起这位大爱仁医,他的精神曾烛照他们的人生之路。(记者 张伟亚)

关键词:吴殿华,先进事迹,医院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燕赵都市报
责任编辑:赵若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