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河北频道>>全景河北>>科教文卫

探秘滹沱文化瑰宝 井陉天户古寺藏唐代古老经幢

http://www.hebei.com.cn 2013-10-10 10:10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惠我无疆”匾额。

  -清凉阁里的明代铁香炉。

  -天户陀罗尼经幢原状(资料图片)。

  最老的经幢

  珍贵的文物往往隐藏在老村破庙中、人迹罕至处。天户陀罗尼经幢再次印证了我的这条经验。在矿区天户这个不起眼的村里,有一处杂草从生的寺院,在寺院正房后边的墙根儿底下,一张遮雨布将国内现存最早的经幢类建筑天户陀罗尼经幢遮盖起来。确切地说,遮盖的是经幢的下半部分——顶部的八面立佛那一节在2010年被盗,找回来以后,怕放在这不安全,暂由矿区公安部门保存。八面立佛之下的若干节,被盗贼破坏得七零八落,散放一地。看完回到前院,矿区旅游局高局长问我感觉如何?我实话实说:“惨点儿。”高局长说:“我们很快就要把它修复。”

  矿区历史文化协会理事王世元对这座经幢研究很深,他把标明经幢“岁数”的那行珍贵刻字指给我看:在八角形幢体的东南那一面,落款处刻有“大唐开元十五年岁次丁卯十一月己亥闰八月建”字样。唐开元十五年即公元727年,这说明,经幢距今已有近1300年的历史了。经幢朝南的正面,上部刻有“为国敬造佛顶尊胜陀罗尼幢”12个大字,经幢的其他侧面,字迹风化严重,只有东南面比较清晰。我不懂书法,但也能感觉出这字刚劲有力。历代评价其书法和雕刻艺术,认为字体挺秀,笔力刚劲,刻工精湛。而十三层幢体的石雕艺术,也被评价为技艺高超。我没有见到据说是最好看的八面立佛那一节,从总体观感上来说,它显然比不了赵县陀罗尼经幢那么高大、精美和完整,但考虑到“岁数”问题,那座经幢比它小三百多岁——人老了还挡不住皱纹呢,这座经幢能保存到现在真不容易,因此也就更显珍贵了。

  天户陀罗尼经幢是矿区最早被公布为“国保”的文物。它出现在天户村绝非偶然。天户古名“天护”,从西汉至唐末一直是井陉县治所。王世元根据陀罗尼经幢上的刻字和明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寺院重修碑考证,认为陀罗尼经幢所在的寺院名为西明寺,至少有1500年以上的历史。经幢上除了经文,还有序文,记载了唐代印度僧人佛陀波利在西明寺译经的故事:唐仪凤元年(公元676年),印度僧人佛陀波利来到西明寺,他到五台山朝圣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化成一老人,点拨他可到印度取得陀罗尼经来流传汉土,广利群生。于是,佛陀波利回印度取来真经,“至永淳二年(公元683年),回至西京,具以上事闻奏大帝,大帝遂将其本入内,请日照三藏法师及敕司宾寺典客令杜行顗等共译此经。施僧绢三十匹,其经本禁在内不出。”佛陀波利悲泣上奏,说自己远道取经不为名利,请求皇帝还经本流布于世,以利众生,“帝遂留翻得之经,还僧梵本。其僧得梵本,将向西明寺访得善梵语僧顺贞奏共翻译……译讫,僧将梵本向五台山入山,于今不出”。王世元说,由此可见,西明寺是《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的译经处,“仅凭这一点,西明寺就可与西安大雁塔(唐三藏法师译经处)、白马寺焚经台(译经处)媲美。”

  曾经的西明寺规模很大,占地东西约为100米,南北约为180米,“这样规模的寺院在井陉一带是绝无仅有的。”王世元说,西明寺下设东禅院、西禅院。据明万历二十五年的重修碑记载,寺内曾有“金佛一尊、铜佛一十五尊”,但由于战乱,金佛早已不知去向,部分铜佛在“文革”中上缴国家银行。

  奇特的楼阁

  从天户村出来,往北走不远就是南寨村。南寨清凉阁是“省保”,我早就听说过,但没成想真见到时,它给我的感觉那么强烈。它很奇特,连送我来的见多识广的司机师傅也被吸引下车,一边仰头看一边说:“咦,有点儿意思!”

  等里里外外把清凉阁看了个遍以后,我才能够概括它奇特在哪儿:首先,这是一组阁楼(注意,并非我们常见的单独一座),它建在长达30多米的石拱桥洞上边。桥洞由青石和青砖拱券砌成,南北一条,东西两条,垂直交叉,平面布局如同“丰”字少了中间那一横。在东西通道与南北通道的交叉处,头顶上的两道石拱券亦相互交叉,支撑桥洞。而地面上则有“地龙桥”,即在东西向通道的北墙根下挖有一条排水渠,与南北通道交叉时水从石头地板下边流过。在地龙桥两边的石台上挖有两个圆槽,用于放灯以供照明。所有通道共计六个出口(当地称“阁眼”),其中北出口外边是房屋,没有路,另外五个出口可通往村里各个方向。

  从桥洞出来再看这座阁楼,肯定要通过左右两边的石门和台阶才能上去。石台阶仅一米来宽,庙会时人多,桥洞里放着一架两米多宽的巨形木梯,到时候就把木梯搭在中间,四五个人可并排登梯而上。

  清凉阁的第二个特点是建筑布局总体对称。桥洞两边两座明代石碑对称,两个石门上的“易俗”、“化民”题字对称,阁台上的石栏板“大龙口”、“小龙口”对称,大门两边的钟楼、鼓楼对称。不过,这组建筑不对称的地方亦被人总结有108处之多,所以有“清凉阁,各顾个”的俗语,但我认为那些都是细节,并不影响整体观感。走石梯上到阁台上以后,迎面是小巧玲珑的正门,正门两边是同样小巧的钟楼、鼓楼。往里穿过一座过厅(当地称“抱厦”),迎面就是清凉阁的正殿。清凉阁的第三个特点在正殿上显露无遗,那就是强烈的立体感。正殿由三座相连的二层楼阁组成,其中中间那座二层楼,它的屋顶又是重檐。从正殿两边的通道往里走,来到后殿,后殿只有一层,但屋顶亦是重檐。这让我想起“螺狮壳里做道场”那句俗语,桥洞之上空间有限,必须立体化才能充分利用。以三个一组的方式建筑大殿,一面能供三位神祗,楼上楼下就六位,加上东西厢房和大殿两侧夹建的小庙,占地仅一亩二分的清凉阁,竟有房屋25间,容纳了至少20多位神仙,满足了信众方方面面的祈祷需求。

  清凉阁的第四个特点是精美。建筑结构精美,如重檐歇山顶的正殿,中间又出一座垂檐“吉星楼”。装饰雕刻亦精美,如正殿屋顶正脊面上镶嵌的各种神兽图案,刀法流畅,雕刻生动精湛,被认为是整个建筑艺术的精华部分。

  如果细细地看,清凉阁一时半会儿是看不完的,因为它比较复杂,装饰很多。但这种装饰的繁复并不惹人生厌。远远看去,它飞檐斗拱,精巧玲珑,色彩艳丽。同时,作为阁楼,它又以朴拙粗壮的石桥洞作底,又具备了相当的宏伟气势。清凉阁一时半会看不完的另一个原因是这里古物很多,这应该算它的第五大特点。这里有明嘉靖年的大铁钟,有明万历年的铁香炉,有大小石碑27通,有金字牌匾16块。其中,正殿门上挂的“惠我无疆”四个大字最为有名,这是1928年晋奉战争结束后刻立的,表达了人们希望军阀混战结束、从此国泰民安的祈愿。

  清凉阁建于何时?民间传说始建于唐朝,说阁底下原来是个大水坑,坑里有个大鳖精,每年吃独苗童男童女各一个,唐僧西天取经路过此地时,为民除掉大害,发动村民用石灰、黄土等物填平了大水坑,盖了这个庙。其实从建筑风格上亦能看出,清凉阁是明清时代的产物。《井陉县志》上明确记载,它始建于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由本乡“焦继友、张玉玺创造”。据说站在阁上能看到清凉山,故名清凉阁。如今每年四月十八日的庙会还在继续。(文/图记者安春华)

 

关键词:井陉,天户寺,经幢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燕赵晚报
责任编辑:王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