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河北频道>>全景河北>>时政要闻

转型治污看广东:产业重构 腾笼换鸟 压旧扶新

http://www.hebei.com.cn 2013-10-23 09:30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故事:机器人和云计算

  今年27岁的周伟是易步机器人公司的总经理。他的研究成果——代步机器人,如今已被广泛使用在首都机场安检和深圳边检,并吸引了20家国外厂商代理,年产值超亿元。

  但就在几年前,易步机器人公司董事长吴细龙还挣扎在破产边缘。他与朋友在东莞合伙开的模具厂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订单减少了一大半。

  不创新就只能等死。吴细龙明白这个道理,却不知如何着手。

  此时,由华中科技大学牵头成立的东莞制造工程研究院(以下简称“工研院”)向他推荐了本校的代步机器人项目。吴细龙被灵活有趣的样机吸引,决定与研究团队和工研院三方合作,成立易步机器人公司,并先后投入2500万元,当时年仅24岁的研发者周伟成了总经理。

  张国军是工研院的副院长,也是长期在东莞走镇串厂的“科技经纪人”。2008年,在广东大力鼓励产学研结合的形势下,华中科技大学委派他和其他几位教授,在中小企业最密集、政府推动产学研最积极的东莞,成立了工研院。

  “工研院成长的这几年,处在一个绝好的机遇期。随着广东省及东莞市不断地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企业对科技创新的需求明显增强。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企业都急于依靠科技为自己争取竞争主动权。”张国军告诉记者。

  其实,早在工研院之前,东莞就开始了以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的产学研一体化摸索。

  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是东莞市政府与中科院于2005年合作建立的。基于东莞以制造业为主的现实,该院将最初的研究方向定为两个:一是工业制造机器人,二是射频识别。2008年,新任院长季统凯对广电院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调整——利用中科院计算机所真正的IT技术特长,进军云计算。

  当时,这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季统凯回忆,他到广东省申报项目时,没有专家能听得懂。在评审时,他的项目打分都是最低的。

  2009年4月初,转机来了。“我突然接到通知,说省领导会到广电院考察。考察当天,我向汪洋书记汇报云计算,他让我重复讲了三遍。原定的15分钟的考察,被延长到半个小时。”季统凯说。

  十天之后,东莞市政府召开会议,决定借款1000万元给广电院发展云计算。在这笔资金的支持下,季统凯先后成立了中国科学院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和国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前者下辖8个研究机构,后者则将前者的研究成果产业化、商业化。

  如今,最初借来的1000万元已经上亿。而由他们提供云计算服务的当地企业,也越来越多。

  启示:创新是升级的最佳途径

  “总的说来,目前广东‘转’的任务已基本完成,剩下的就是‘升’的问题。”在丁力看来,加快企业自主创新的步伐是产业实现升级的最佳途径。

  “广东基本解决了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过去,从中央到地方经常说这‘两张皮’难以融合,而先行先试的广东,科技发展与经济发展已经密切结合。”日前,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副所长赵志耘表示。

  基于创新的转型升级改变了以前“拼汗水、拼资源”的经济增长模式,取而代之的则是“拼服务、拼智慧”的发展方式,这为地方政府发展找到了一条新路。如何突破科技资源匮乏的瓶颈,如何为产学研结合铺平道路,如何有效整合创新资源……广东的做法为其给出了现实解答。

  记者从广东省科技厅了解到,2007年,广东的技术自给程度为53.9%,大量的技术设备要靠引进。此后,广东在全国率先建立“三部两院一省”的产学研创新合作机制,把国内优秀的创新资源吸引到广东,为广东的经济发展提供技术的支撑。在国际上,建立了“哑铃形”的国际科技合作新模式,把先进的国际技术吸引到广东实现产业化。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时期,广东开展人才“抄底”,推进高端创新人才团队的引进,使全省的科技创新充分利用和整合了国内外创新资源。如今,广东的技术自给率已达68%,为广东的经济转型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快评

  围绕“人”做转型

  今年初,一本记录东莞打工仔生活的书《打工女孩》悄然流行。

  作者张彤禾曾是《华尔街日报》记者,她在一次演讲中这样描述对东莞的第一印象:“工厂就是公交车站,就是纪念碑,就是地标。这座城市是为机器建造的,而不是为了人。”

  描述佐证了一个事实:改革开放30多年来,尽管广东社会财富“蛋糕”越做越大,但广东比国内其他地区更早尝到了经济、社会“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苦头。

  这一矛盾在广东最近五年的转型浪潮中尤显突出。

  东莞长安镇,自1980年开办第一家来料加工企业后,数量庞大的外来务工人员让当地居民过上了“包租公”、“包租婆”的清闲日子。“房租经济”的繁盛在2008年被逆转。这一年,大批企业在产业调整过程中关门走人,全镇的租房空置率一度高达30%。

  转型初期,类似的戏码几乎每天都在南粤大地的各个角落上演。

  “经济转型升级的最终目标,不是让GDP数值更好看,不是让城市更绚丽,而是让人们生活更幸福。”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竞争力中心主任丁力认为,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及时回应民众诉求,为百姓提供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等,是广东在转型中特别重视的课题。

  而这也是广东在新一轮转型升级开始三年后,重提“社会建设”的原因。

  2011年7月,中共广东省委十届九次全会专题研究部署社会建设工作,把社会建设摆在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2012年2月27日,广东省首次社会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提出广东要加快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大社会、好社会”,加快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要求相适应的“小政府”、“强政府”。

  从经济转型到政府和社会转型,广东的改革越来越贴近人,贴近“幸福”。

关键词:治污,转型,广东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河北日报
责任编辑:赵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