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垫奶奶”事件考验价值排序
据《燕赵都市报》报道,75岁老人张素婷,在河北师大摆摊20多年,做缝补活计、卖鞋垫,被称作“鞋垫奶奶”。日前“鞋垫奶奶”疑遭校方驱赶,该校保卫处称,是按规定办事,学生们则呼吁多些人情味。 围绕驱或留,公众争持难休。有人质疑:“偌大一个校园,竟容不下一个摆摊老人?”也有人持有异议,认为将其请出校门,关乎规则,无关冷漠。两种看法,都不乏道理。于理而言,学校有硬性规定,经营活动须集中到店面,不允许“游摊”,这也是保障校园秩序之需。可就情来说,七旬老人年事已高,若非生存维艰,谁会辗转奔波?对其下“驱逐令”,于心何忍? 平心而论,驱赶者未必不仁,遵循规则而已;学生集体求情,也非“无理取闹”。二者难有定论,应将其归结为思考维度的差异:校方着眼的,是秩序维护;而求情者的价值基点,是从道义出发。 价值有歧异,但伦理与规则也有着权衡次序。毋庸讳言,是规则就该遵守,校园内经营活动,总会有准入门槛,若允许摊贩随意摆摊,势必影响到师生教学生活。可再刚性的规则,也无法远离人文考量,无法规避情感层面的牵制。有时,有条件地变通、活用,不是对规则的削弱,而是对其内涵的丰富。 拿“鞋垫奶奶”来说,她是小贩,更是生活的弱者。七旬老人,本该安享天伦,可她老无所依,摆摊卖鞋垫是其“最后的救命稻草”。如果校方将其一赶了之,或是断其生路,也堵上了她勉力自救的唯一渠道。更何况,“鞋垫奶奶”在该校摆摊已有20多年,她是校园境迁的见证者,给她安身之处,也是留存他们的集体回忆。正因如此,给“鞋垫奶奶”一个安身之处,才成了普遍呼声。 75岁老人只能靠卖鞋垫维生,这无异于对兜底性救济、孝道伦理的拷问。呼唤制度救济补全,固然没错;但社会爱心也不可缺位。在“不扰民”的前提下,校方完全可兼顾秩序与老人生存诉求。 在他人的苦难面前,不应轻易转过身去。这关乎人们认识此类事件的价值排序:看上去再堂皇的规则,也理应在生存权前让路。-佘宗明(媒体人) |
关键词:鞋垫奶奶,摆摊,河北师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