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河北频道>>渤海潮评

关注“井底群体”,是为了改变

http://www.hebei.com.cn 2013-12-09 14:01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能否给“井底人”一个落脚城市的暂居地,比如个别城市探索过的、供农民工居住的“一元公寓”;或者给他们一点,提供一个力所能及的工作机会。

  随着媒体的报道,一个常年居住在井下的特殊群体,走入了公众视线。这些人不同于通常想象的流浪者,而是在城市底层谋生的打工者。为了节省开销,只能在免费的井底穴居。“井下10年,为了孩子,我觉得值” ,“像我这样的人,跟要饭的差不多,尊严在我身上谈不上”……这些“穴居者”的内心表达,更是让闻者心酸。

  看着那些图片和报道,很多人内心涌动着悲悯,但看到随后井口陆续被封、“井底人”何去何从没有着落,人们也不禁心存担忧。如果媒体的报道让“井底人”无家可归,如果旁观者在表达完同情之后,却让“井底人”面临更惨的生存境遇,那还不如不要去“帮倒忙”。

  这些担忧有一定的现实背景,但值得追问的是,对这些“井底人”不闻不问,就是最好的选择吗?很多城市包括北京,都曾发生过因热力管道泄漏导致的故障。这些人常年生活于管道边上,即便从安全角度说,也是难让人放心的,毕竟,没出事不代表不会出事。如果看见了却无动于衷地走开,何尝不是一种不负责任乃至残忍?

  关注或许未必能彻底扭转他们的命运,但关注毕竟给改变创造可能。实际上,没有外界的关注和帮助,他们命运的改变是极其缓慢的,有的人已经住了十几二十年,还是不能走出地面。如果谁都继续选择无视,他们还将在危机四伏的井下,生活多少年?

  当然,媒体的善意,也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理解。无论媒体是否报道,这些“穴居者”都是一种客观存在。没有一个国家或城市,可以完全杜绝贫困群体的存在。他们虽然贫困,却都在自食其力,“双手换饭吃”,他们的存在本身,并不丢城市的人;怎么对待他们,才是检视一个城市文明的关键。封堵他们寄居的井容易,但要想好他们的后路。

  从短期来说,要给他们一个容身之所。不是短暂式的救助,而是给这些愿意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一个落脚城市的暂居地,比如个别城市探索过的、供农民工居住的“一元公寓”;或者给他们一点职业培训,提供一个力所能及的工作机会。此前有关部门不是没有尝试过救助,但如那位井下穴居者所说,“救助我一个,一家人没吃喝”。“传统”的救助思维,解决不了他们的问题。

  从长远来看,更好的社会政策才是最好的救助手段。这些井下穴居者,是把社会最底层人所面临的困苦,以更集中极端的形式表现了出来。比如,孩子多给家庭造成的负担,巨额计生罚款留下的债务,自身综合素质导致的找工作难,高昂房租带来的巨大压力……这些因素纠缠叠加,成了他们不堪承受之重。其中有哪些是可以通过完善社会政策而改变的,值得探究。

  媒体关注“井底人”,不是为了刺激大众的眼球,而是为了改变。现在媒体的接力棒已传给政府和社会,与其一味抱怨指责,不如共同出力,让这个群体得到更好的关照。

关键词:暂居地,农民工,职业,培训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新京报
责任编辑:张黎霞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