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河北频道>>全景河北>>时政要闻

[专访武义青]建立制度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的突破口

http://www.hebei.com.cn 2013-12-09 10:57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访河北经贸大学副校长武义青研究员

  只有依靠刚性的制度,才能铲除滋生损害生态环境行为的温床

  记者:生态环境问题是大家最为关心的热点之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此作出明确回应,要求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这也是我们党首次对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进行阐述。对此,您怎么看?

  武义青:全会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论述,无论从理论上还是政策上都有创新和突破。特别是对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论述,对生态文明建设走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实困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意义重大。

  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有盲目开发、过度开发的原因,有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的原因,有监管、治理不到位的原因等等,而更深层面上的原因则是体制机制不健全,缺乏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过去我们治理生态环境,依靠行政手段居多,法律手段偏软,经济手段缺失或乏力,效果自然不会很好。要知道,制度才是管根本的。刚性是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只有依靠刚性的制度,才能铲除滋生损害生态环境行为的温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可谓抓住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

  记者:环境治理过程中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也与相关制度不系统、不完整有关。

  武义青:如果制度不健全,制度体系不系统、不完整,就会存在很多管理漏洞,难以在实践中统筹各方的力量形成合力,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效保障。制度不给力,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雷声大雨点小等现象。所以,生态文明建设要取得成效,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这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突破口。过去为了应对不断出现的生态问题,我国陆续出台了一批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制度,但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而且,不少制度规范存在层级低、碎片化、可操作性差等问题,在实践中效果并不理想。《决定》提出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不是对现有制度的简单修订,而是要建立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涵盖了资源产权、用途管制、生态红线、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管理体制等方方面面,这是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的最新战略部署和顶层设计,将从根本上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系统、辩证的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体现东方智慧

  记者:全会《决定》提出,“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对“最严格”该怎样理解?

  武义青:“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是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这一“最严格”进行了细化,”目的在于尽早、尽快建立并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坚决遏制住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最严格”,充分体现了党中央治理环境的坚定决心。

  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开启了从源头上系统治理环境危机的新模式,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治本之策。《决定》提出的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坚实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建立空间规划体系、落实用途管制等,都是从源头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实行最严格的损害赔偿制度,可以充分保护生态环境和受害人的利益,解决企业“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等问题,有效遏制损害生态环境行为的发生。实行最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可以有效督促领导干部切实履行环保责任,遏制领导干部盲目追求GDP的冲动,消除“为官一任,污染一方”等短视行为。

  记者:生态环境问题是发展中不可回避、绕不过去的世界性难题。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其他国家有哪些可以借鉴的经验?

  武义青:发达国家在历史上走过的是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环境公害集中爆发之后,才开始检讨传统工业化道路,大规模地改善生态环境。因此,发达国家留给我们的首先是教训,而后才是经验。凡是成功地实现了生态环境改善的国家,无一例外地有这样几条经验:一是完善环保法律制度,健全环境管理体系。二是明确具体的、现实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目标。三是严厉的惩治制度。按照“污染者付费”的原则,造成环境污染事故的企业和个人,会面临巨额赔偿。如墨西哥湾石油泄漏事件发生后,英国石油公司被迫拿出200亿美元建立赔偿基金。四是积极推动公众参与环境治理,注重发挥环保社会团体作用。

  建设生态文明,既要借鉴其他国家的一些先进经验,也要从实际出发不断创新。我认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思路不同于西方国家,体现着典型的东方智慧。我们强调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五位一体,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强调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这种系统、辩证的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必将推动一系列的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释放更多改革红利。

  从知悉、参与等方面入手,更好地发挥公众的作用

  记者:当前,雾霾等成为公众反映强烈的环境污染问题。省委提出,要以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气概,打一场工业结构调整、大气污染治理的攻坚战。您认为打好这一攻坚战的着力点在哪?

  武义青:打好这一攻坚战,必须举全力、出重拳、使硬招。在这方面省委是下了大决心的,必须切实行动起来。一是强力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促使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和项目真正退出。要切实防范污染转移,特别是工业园区,必须严格按照绿色发展、循环发展、清洁发展的要求进行设计和建设,防止其成为污染集中之地。二是加强环保监测、监察,积极探索环保垂直管理体制,解决环保执法难题,确保国家和省里的法律法规政策能够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三是加强环保方面的基础研究。PM2.5源解析、环境容量的监测、碳排放基线的核实等基础性工作,是提高环境管理决策科学性的基本依据。目前我省在这方面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都还远远不够,要努力补齐这一短板。

  我还要讲的一点是,京津冀作为我国开展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的重点区域之一,尽管在区域协作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还处于摸索阶段,没有法律约束力。今后,要从法律、机构、政策工具等方面加强体制建设,更好地发挥区域协调联动的治理效应。

  记者:生态文明建设不能只靠政府,发挥公众的作用也非常重要。

  武义青:的确是这样。国内外经验都表明,公众是改善环境质量的生力军,是与政府、企业相互制衡与合作的第三种力量。全面而广泛的公众参与,将形成政府、企业、公众“三元”控制结构,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支撑。从当前看,更好地发挥公众的作用,要从知悉、参与等方面入手:

  除了加强公众环境意识和行为教育之外,要加大环境信息公开力度,令公众知悉更多,畅通公众参与渠道。各省市环境质量状况公报、环评项目的内容与审批、污染企业的环境绩效等信息都要公开发布。

  创新载体,激励引导群众参与环境建设。例如,通过公民领养、以公民名字命名等方式,激发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开展形式多样的环保创建活动,包括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生态示范区、环境优美城镇、环境友好企业、绿色单位、绿色家庭等,激发公众参与热情。

  同时,要积极支持和引导民间环保组织的发展,赋予其参与权和诉讼权等实体权利,并对各类环保组织进行专业培训,使其成为推动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社会力量。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河北日报
责任编辑:赵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