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遇”质疑
并不是所有偶遇都能成就一段佳话。对于郑州市委书记吴天君来说,他所遭遇的这次“被偶遇”,兴许是他新年伊始备感闹心的事情。 12月30日晚7点35分,郑州电视台《郑州新闻》一则消息称,当天早上,郑州市委书记吴天君在郑东新区开完会后,临时决定乘坐地铁返回市委。与秘书在会展中心站自助售卖机前买票时,被正在采访的郑州电视台记者认出。上车后,吴天君在地铁内与市民交谈,听取建议。20分钟后,他在绿城广场站下车。这则“记者偶遇市委书记”的新闻,在次日遭到了网络舆论质疑:真的是偶遇吗?确定不是安排的?记者就此事采访涉事郑州电视台时政频道记者徐谨。该记者称,与市委书记“百分之百是偶遇”。对于网友的质疑,他表示,这则消息建立在新闻真实性基础之上,是“完全经得起检验的”。 在河南的商都网上,评论作者殷建光显然愿意相信偶遇之说,“‘偶遇新闻’让人欣喜,这是真新闻的回归。”他表示,最好的新闻都是从偶遇中发现的,最精彩的新闻都是从偶遇中走出的,因为偶遇中才会有真实,才会有必然,才会有小中见大的奇妙,才会让真实引领新闻。同样在这家地方门户上,论者张述则劝解道,对于“偶遇”事件,我们无需过多去解读,如果是真,我们不用大肆渲染干部做得有多么好,因为那是他们本应做的;即便是假,那也无需去过多苛责,至少他还是去“潇洒走一回”了,就算是“作秀”,那也让这样的“秀”来得更多一些、更猛一些吧。 不过在舆论场中,类似上述善解人意者,毕竟太少。对于更多的论者而言,已经不在意这则“偶遇新闻”到底是不是事先安排好的,他们更乐意去发现,网友对此事件表示质疑背后的现实与尴尬。在他们看来,“偶遇”之所以成为新闻,又之所以被质疑,其中原因要么是由于人们对于官员作秀现象的深恶痛绝,要么是在于官员与百姓的距离。 记者地铁“偶遇”书记,网友为何“老不信”?这是范德洲在红网评论上的探讨。他的回答是,“老不信”的声音,之所以如此强烈,关键在于,官员们刻意安排的“镜头”太多太多了,多得让老百姓们不敢相信。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之下,记者在地铁偶遇市委书记,也确实让千万民众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假作真时真亦假,因为恶性透支的作秀太多,类似市委书记乘坐地铁的新闻,只能导致强烈的质疑。不过他也提醒,我们似乎也没有必要怀疑一切,以“洪洞县里无好人”的心态去看待官场与官员。 在《新华每日电讯》上,李思辉在承认“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之后,地方党政领导出行基本取消了警车开道,市委书记要赶时间,临时选择搭乘地铁也在情理之中”的同时,则更忧心忡忡于一种困境。他表示,这种无法取信于民的话语困境,甚至成了一种“公共信任危机”,这才是“记者偶遇市委书记”的新闻点所在。人们一方面非常渴望官员能够亲民爱民,与民同甘共苦;一方面又对官员的亲民言行极其不信任。究其原因,还是一些官员自身的问题———在过去的一些年月里,官员们脱离群众、高高在上,平日里高居府衙不恤民生疾苦,偶尔调研慰问也是前呼后拥、媒体跟拍,一副惺惺然的姿态。官僚主义的习气、临场作秀的积弊,给世人留下了恶劣印象。以至于今天,许多原本真实地亲民表达,依然无法得到公众的客观审视。 胡印斌同样支持这样的一些说法,他在《新京报》上写道,表面上看,网民质疑的是“偶遇”是否真实,实质上却隐含着对时下一些官员作风过于飘忽、高蹈的批评。但是与此同时,他也表达了期待,期待官员们能够真正深入群众,到市井闾巷里接接地气,到车站市场里感受民生,多一点实事求是之心,少一些摆弄作秀之意。可以想见,若是“书记乘地铁”这样的事情多了,也就无所谓“偶遇”不“偶遇”了。而媒体在选择新闻的时候,也能以平常心视之,不会以“偶遇”之类的标题刺激民众情绪。 相对于众多论者对于官民关系的探讨,海外网专栏作者敬一山则愿意以更具有善意的语言来看待“偶遇书记”事件。他写道,“偶遇书记”遭遇质疑如潮,也许会令官员始料不及,但愿不会吓退那些准备走“亲民”路线的官员们。民众所反感的只是被欺骗,如果不是“偶遇”一词显得扎眼可疑,“书记坐地铁”无论从什么角度看,都是值得鼓励的事。在贴近群众、取悦民意上,官员花多少心思“策划”都不过分。随着中国的政治生态愈渐现代化,我们相信,会看到越来越多官员与民众拉近距离,而这些亲民举措,也将让媒体和民众日渐习以为常,不再成为“新闻”。 郭文斌试图为“偶遇书记”事件总结陈词。他写道,别责怪公众对于书记坐地铁被记者“偶遇”的“过分解读”,其背后实际上是一种诉求,其一,渴望官员多些平民化。二两猪肉大葱包子,一碗炒肝,一盘芥菜,这是近日习近平在北京庆丰包子铺点的“套餐”。事后,“习近平排队买包子”被公众很是追捧。其原因就在于他的平民化。市委书记坐地铁也是平民化的体现,不过,要求官员平民化,并不是要求官员都去吃包子、坐地铁,而是多深入到群众中去,多和老百姓聊聊家常,多了解老百姓疾苦;其二,渴望官员不要作秀。 可想而知的是,尽管郑州电视台报道的吴天君乘地铁的确是一场“偶遇”,但是在某种报道规则之下,电视台最终能够将这则“偶遇”播报出来,至少是取得了书记或明或默的许可。那么随着报道而引发的质疑,以及其后舆论场中将此事件放在聚光灯下全方位的解读与解剖,到底是不是书记事先料想到的或者愿意看到的呢? 无论如何,当书记同样“偶遇”这样一场舆论关注之时,所有的官员其实都应当明白,民众早已不是那么好糊弄的,在今天这个舆论表达日趋充分的年代,每一个官员都应当时刻准备好,去经受民意的挑剔与审视。(杨耕身 漫画/勾犇) |
关键词:偶遇,市委书记,记者,地铁,质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