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河北现象谈“影视冀军”
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海报 电视剧《打狗棍》海报 电视剧《闯天下》剧照 近年来,河北创作推出了以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为代表的一大批具有河北特色、彰显燕赵风骨的优秀影视剧作品,引起了业内广大专家学者的关注,被称为影视剧创作生产的“河北现象”。 2013年12月6日,《人民日报》刊发了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撰写的《“河北现象”的宝贵启示》一文,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仲呈祥指出:“荧屏‘河北现象’蔚为壮观,绝非偶然,亦非一日之功。其间,蕴含着对繁荣发展整个社会主义文艺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新鲜经验,给我们以宝贵的启示。” 仲呈祥谈到了“河北现象”的三个重要启示。启示之一,“河北现象”昭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影视艺术发展道路,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启示之二,是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高扬起地方文化特色和优势的旗帜,努力实现地方文化艺术资源的优化配置;启示之三,是以海纳百川的包容心态,广招天下之人才,努力培养本土优秀人才,实现影视艺术生产力诸要素强强联合,以确保作品一流的思想、艺术质量。 我们知道,河北是文化资源大省,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间文化,以及多元化的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如何将这些固态的、静态的、散乱的文化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配置,是多年来我省广大文艺工作者一直思考的问题。近年来,河北影视界深挖历史人文资源宝库,在文化资源的有效转化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创作推出了《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我的故乡晋察冀》、《闯天下》、《打狗棍》等一批讲述河北故事,彰显中国精神的影视作品。 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河北现象”的出现仅仅是我省影视迈出的可喜一步,从“河北现象”的出现到形成“影视冀军”品牌,还有一段很远的路要走。我们不仅与山东、湖南、广东、浙江、江苏、山西等影视强省存在着较大差距,即使与我省建设影视大省、文化强省的目标,也还有很长的距离,我们还缺乏能够在全国产生轰动影响的大作、力作、传世之作。然而,不管怎么说,“河北现象”的出现无疑给了我们极大的信心,有了这样的文化自信,我们就能够在更高的层面上实现文化的自觉。今天,本报特邀一些国内著名的专家学者就“河北现象”进行研究探讨,总结经验,寻找差距,弥补不足,为“影视冀军”崛起建言献策。 -主持人:崔立秋 “四个讲清楚”与“河北现象” □仲呈祥(文艺评论家) 去年,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四个讲清楚”。即: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河北现象”以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河北特点的社会主义影视艺术发展道路的成功实践,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讲清楚”的重要理论。 首先,河北影视艺术工作者既努力讲清楚了中华文化的独特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基本国情,又进而努力讲清楚了河北独特的燕赵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基本的省情,因而探索出了一条独特的具有鲜明河北优势和燕赵风骨的影视艺术发展道路,这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其次,河北影视艺术工作者以高度的文化自觉,讲清楚了中华文化(包括燕赵文化)中积淀着中华民族(包括河北人民)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其间蕴含着中华民族(包括燕赵儿女)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从而自觉地认清了当今覆盖面广、影响力大、受众最多的影视艺术在提升民族整体的精神素质中的重要地位和时代担当,并进而在创造实践当中,坚持了“导向为魂,内容为王,人才为本,特色为要”的16字方针,把服务群众教育与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适应需求与提高素养结合起来,努力高扬河北文化优势,实现燕赵文化资源的深入发掘和最佳配置,实现创作生产力因素和人才的优化组合,确保了影视作品的思想艺术质量。 再次,河北影视艺术工作者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和源远流长的燕赵文化,作为河北影视创作的突出优势。这里面蕴含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东方人类从这里走来,中华文明从这里走来,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从《谁主沉浮》到《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从《我的故乡晋察冀》到《先遣连》,从《闯天下》到《丑角爸爸》,从《节振国传奇》到《为了新中国前进》,从《打狗棍》到《营盘镇警事》,一大批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俱佳的优秀影视作品,造就了影视剧创作的“河北现象”,彰显出了河北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最后,“河北现象”再一次启示我们,影视艺术作为当代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必须反映中国人民的意愿和适应中国与时代发展进步的要求,必须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这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持续繁荣,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河北现象”深刻启示我们,认真学习领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讲清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中国理论阐述,必将有力地推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持续繁荣,必将有效地增加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河北现象”的三个特点 □李准(文艺评论家) 第一,讲的都是河北故事。除了《先遣连》是河北人在外地的故事,《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虽然讲的周恩来,但是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是河北,是发生在河北革命老区武安伯延镇的真实历史,《西柏坡》、《我的故乡晋察冀》、《闯天下》和《打狗棍》讲的都是河北故事,都可以划归为历史体。这些作品的热播、热映都成为宣传河北或者燕赵文化的一张名片。 第二,都是以河北文化为支撑,更重要的都是对燕赵文化的一种新的发现,使它达到了新的高度。《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最可贵的当然是对周恩来忧国忧民、虚怀若谷、鞠躬尽瘁的伟大人格风范的刻画,他始终把老百姓内心的忧愁当做自己的忧愁,把老百姓内心的欢乐当做自己的欢乐。但是这部影片另一个可贵之处就是,通过“说真话”还是“说假话”这种矛盾冲突的描述,对老区人民的革命精神进行了重新发现。《西柏坡》虽然是一部动画片,但是它所讲述的西柏坡精神在新时期的传承、延续和发展,也是一种新的发现。《我的故乡晋察冀》对晋察冀的地域文化,对晋察冀人民的性格,以及他们那种特有的家国情怀,以一种特有的智慧和幽默方式进行呈现,应该说达到一个新的高度。《闯天下》是第一部对中国杂技,特别是对吴桥杂技的一个描写,他们敢于以世界为天下去闯荡,挑战艺术人生和生理的极限,这种挑战和冒险精神的发现,实际上对中国杂技艺术也注入了新的力量。《打狗棍》是对热河人民的革命豪情和热河文化的一次集中体现,“打狗棍”专打汉奸日本狗,打遍天下不平事,这种特有的家国情怀,是对热河人民作为燕赵风骨的一部分在抗日战争期间注入新的内涵。2013年河北上述这五部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对燕赵文化,也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底蕴有了新的发现。 第三,主创人员多数是河北的。河北有三个影视艺术家的名字将留在中国影视创作的历史上。第一个是编剧周振天,他对河北的文化非常热爱,以宏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进行宏大叙事,讲述燕赵普通人的家国情怀。周振天不仅在创作手法、叙述模式上不断进行创新和实验,而且还在题材内容上不断有所突破,他通过自己的影视作品对河北的地域文化,对河北人的文化性格,不断地进行探索和揭示。第二个是导演陈力,像《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这样的题材,一般人是很难驾驭的,陈力通过宏大叙事和个人生命体验叙事的结合,把领导和群众的感情紧紧融合到一起,大力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的成功,标志着陈力导演在艺术上已经站上一个新的高度,即使把她放在全国来看都是一位耀眼的明星导演。第三个就是《打狗棍》的导演郭靖宇,他今年才40岁,一出手就拿出了《铁梨花》这样不凡的作品,这次创作拍摄的《打狗棍》把传奇故事和河北深厚的文化底蕴、红色抗战的历史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是一部既叫好又叫座的精品佳作。河北影视创作可以以全国的人才为人才,以全国的资本为资本,但是要真正形成“影视冀军”文化品牌,特别是讲述河北故事,传承河北精神,当然最好还是要有河北自己的艺术家,他们可以是土生土长的河北人,也可以是后来基本上定居在河北、以在河北工作为主的艺术家。 总之,“河北现象”的出现展示了河北人民的一种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标志着燕赵文化精神的新发展,河北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表现在对燕赵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新的发现,有了新的认识。 从历史文化角度阐释“河北现象” □刘润为(文艺理论家) 河北文艺的特殊性是什么?它的主体风格是什么?我认为就是质朴大气。这种质朴大气的风格,是它内在的属性,就内涵而言它应该是燕赵风骨,或者说是慷慨悲歌。这种质朴大气是河北人民历史文化精神的积淀,是植根于燕赵这片土地上,在实践方式上它表现出一往无前,甚至不惜付出生命代价的执着。 燕赵风骨或者说河北精神最早表现为荆轲刺秦王的壮举。但是荆轲和高渐离表现出的那种燕赵慷慨悲歌之气,还是有明显的局限性,他们没有把目标上升到为了国家民族的高度,而是士为知己者死的个人情怀。在后来的历史发展当中,这种精神就上升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一个高度。比如闻鸡起舞的祖逖和刘琨,从容赴死的常山郡太守颜杲卿,铁肩担道义的明朝死节之士杨继盛,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这种精神升华到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高度。近代以来,河北人民在中国民族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事业中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就更是不胜枚举了。河北历史上这些英雄人物,以及这些英雄人物所表现出来的燕赵人文精神,永远是推动河北以至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而具有这种燕赵风骨的文艺作品,也随着历史变迁、时代精神发展和文艺家个性修养的不同而出现多样化的趋势。比如在汉末魏初,表现为邺下文人的悲凉慷慨,也就是建安风骨;西晋时期,表现为刘琨的激昂慷慨;有唐一代表现为魏征散文的高古,陈子昂的深邃,高适的悲壮;到了元代,则表现为关汉卿的抗争;明清之际表现为学而论道的豪迈奇伟;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燕赵文艺质朴大气,被推上了前无古人的高度,李大钊的诗文,田间的诗歌,梁斌、孙犁、徐光耀等作家的小说和众多戏曲音乐作品,汇成了展示燕赵人文精神巍巍壮观的宏大场面,赢得了空前的光荣和骄傲,这一批作家仍然是我们现在河北文艺界应当学习的榜样。 通过上述粗略的回顾,我们不难看出,燕赵风骨慷慨悲歌之气是河北文艺最主要的根脉,是它最核心的本质。当代社会,这种燕赵风骨,这种慷慨悲歌,实在是太少太缺乏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守住这个根,延伸这个根,是河北文艺家的责任,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繁荣的需要,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需要。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今天,人际交往日益频繁,文化的融合碰撞也在深入,越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越应当在积极开放创新的同时,有意识地维护我们的文艺之根,留住我们的文艺之根,因为如果没有这个根脉,河北文艺就失掉了特色,失掉了灵魂,失掉了本质,那么我们还拿什么东西去走出中国,走向世界。为了实现更高层次上的文化自觉,河北的文艺工作者要多学习河北的历史,熟悉河北的历史,尤其是五四运动以来的历史,同时深入基层,到人民群众中去,从那里感受河北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民间文化韵味,努力让燕赵风骨化为自己的文化血脉,成为自己主动采纳吸收的精神滋养,从而创造出更多大气磅礴的作品,以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无愧于河北这块土地,无愧于这块土地上伟大的人类。 燕赵风骨与文化自觉 □王伟国(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河北电视剧创作,首先贵在文化自觉。河北电视剧创作尤其注重现实题材,这些现实题材的电视剧,聚焦当代社会生活,直面人生,直面现实,直面改革开放,努力塑造新时代的新的英雄形象,呼唤人间的真善美,如电视剧《营盘镇警事》、《丑角爸爸》、《镇长》、《特勤中队》等等。河北电视剧创作的另一个亮点是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如《为了新中国前进》、《先遣连》、《我的故乡晋察冀》、《打狗棍》、《聂荣臻》等,在这些电视剧作品中,我们看到艺术家们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的美学观,尊重历史,敬畏历史,比较认真地做到了以历史叙事为依托,营造真实的历史氛围,使得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得到较好的统一,真实地表现了燕赵儿女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国家富强,与敌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甚至壮烈地牺牲自己的生命,生动地展示了河北人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以及河北儿女的燕赵风骨和血性。河北电视剧创作的文化自觉是把电视剧作为发挥文化引领时代风尚,教育人民大众,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始终坚持传播正能量,努力打造电视剧的艺术感染力,充分发挥正面宣传的作用,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影视剧创作“河北现象”成为河北省电视剧创作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重要标志。 河北电视剧创作的一个重要经验是坚持走现实主义创作道路的自觉。十年以前,仲呈祥就表扬了河北电视剧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他在谈到电视剧《北风吹》一剧时认为,在荧屏上吹来的一股强劲的现实主义之风颇值得珍视,事实上河北的电视剧创作坚持了现实主义自觉,这里有两点做得尤为突出,第一是始终坚持生活是电视剧创作的唯一源泉,这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一条文艺创作基本规律。人民生活中存在着文学艺术创作所需要的宝贵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他们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电视剧《营盘镇警事》和《我的故乡晋察冀》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就是以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反映了实实在在的现实生活,坚持了真实性这个现实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第二个特征是创作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真实可信的形象,如《营盘镇警事》中的范党育,《我的故乡晋察冀》中的耿三七,《为了新中国前进》中的董存瑞,《闯天下》中的赵沧海,《打狗棍》中的戴天理,《丑角爸爸》中的赵明亮和《先遣连》中的李狄三等等,这些典型形象都是艺术家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感悟,并按照一定的艺术规律创作出来的,具有艺术美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真实性,给观众带来愉悦,这正是现实主义审美精神生命力的表现。 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是寓教于乐,寓教于乐既强调了文学艺术自身的审美特点,同时又强调了文学艺术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这就是说文学艺术必须通过审美的方式,即以美的形象把文学艺术的教与乐辩证地统一起来。当前电视界存在着一种强调娱乐功能而排斥教育功能的倾向,在电视屏幕上,有许多严重违背历史的抗日神剧、雷剧,或在家庭伦理剧中出现婆媳大战、夫妻大战戏等三俗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是泛娱乐化和恶性娱乐化的沉渣泛起,是泛娱乐化思潮向电视剧精神家园大举进攻的结果。河北的电视剧创作没有跟这个风,它始终坚持现实主义道路,坚守电视剧的精神家园,走自己的路,创作出像《营盘镇警事》、《先遣连》、《丑角爸爸》等一大批优秀的电视剧,在中国荧屏上刮起了强劲的河北风。电视剧《我的故乡晋察冀》、《丑角爸爸》、《聂荣臻》、《打狗棍》等走的是一条寓教于乐的道路,它们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按照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要求,显示出河北省电视剧创作高度的文化自觉。河北省电视剧创作经历了社会的检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影视冀军”品牌。品牌是文化企业和它的产品在持续发展过程中,构成了自己产品的特色,且赢得了观众审美认同的市场效应。品牌是电视剧最活跃的因素,也是电视剧创作的更高要求。 河北电视剧创作在品牌建设方面有两大优势,一个是现实题材,河北的英模人物特别多,比如周喜俊创作的《当家的男人》,是以河北省一个蹲点干部为原型创作的剧本,他到一个村子蹲点十年,这是真人真事。第二个是其他省难以比肩的革命历史题材。河北的广大影视工作者应该发挥优势特长,在艺术质量上下功夫,创作出更多优秀的影视剧,打造属于自己的“影视冀军”品牌。 用影像生动呈现燕赵人文情怀 □彭程(《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 在叙述性文艺作品中,人物形象是否鲜活生动十分关键,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一部作品的艺术质量,关系到是否为受众接受和欢迎。近年来,河北电视剧创作呈现出一种井喷之势,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品,这些备受好评的作品,或关注现实,或聚焦历史风云,或表达重大深刻的主题,或讲述曲折动人的故事,亮点纷呈,其中具有共同性的一点,就是他们都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一个地方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对于当地人性格和气质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句“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之所以流传至今,首先这句话很好地捕捉和概括了古代燕赵志士最为突出的精神风骨和人格特点,比如豪爽任侠,嫉恶如仇,重义轻生等等,这些精神薪火传承,穿越历史烟云,在一代代燕赵人的身上体现出来。河北拍摄的许多电视剧中,特别是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这种精神血脉的传递和延续,像《打狗棍》中热河抗战的传奇人物戴天理,一位有情有义勇猛无畏的血性汉子,有着野驴一样倔强不羁的个性,率领杆子帮和日本鬼子斗智斗勇,为了保家卫国,甘撒一腔热血;《闯天下》的吴桥杂技艺人,为了保护八路军的伤病员,不惜毁掉千辛万苦组建起来的杂技班子,以一场绝命演出吸引鬼子,掩护伤病员转移,把民族气节表达得淋漓尽致;《我的故乡晋察冀》中的耿三七,原本是一个保定的小伙计,误打误撞加入了八路军,他凭着江湖生意场上练就的机智,与鬼子斗智斗勇,并屡屡获胜。这些人物,人性复杂多元,而且不断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地域文化之间的交融,人员和信息的流动,都会影响到一个地方的民俗、民风,使之产生变化,因此今天我们对于燕赵风骨、燕赵情怀也应该做一种开放性的理解和把握,在“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歌之外,燕赵人文情怀中有着更为丰厚的内涵和更为广阔的外延。如果说上面谈及的人物更多让人想到那种为了信念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一面,那么以坚韧的精神、执着的态度克服千难万险,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同样也是燕赵风骨的重要内涵。 此外善良、诚实、本分、勤勉、质朴、忠厚、重传统、重礼仪、认真、笃实等等,同样构成了燕赵文化浓重的底色,尤其是在和平时期的平静而冗长的日常生活中,这些方面的品德表现更为普遍和突出,也更容易成为人们审美观照的对象,同时对于他们的艺术表现,也更容易见出艺术家艺术功力上的高下优劣之分。 河北这一系列的影视剧有这样一个特色,就是既关注地域特色,又超越了地域的局限,既发掘性格的独特性,同时也关注人性的普遍性,正是这种普遍性和特殊性,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结合,使得这些电视剧在对于人物的把握和描绘上,尺度把握得比较好,成功地捕捉到了人物的精气神,塑造了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提升了电视剧的艺术品位,为电视剧的成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各种经验值得加以认真地研究探讨和总结。
|
关键词:河北现象,影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