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河北频道>>承德>>承德

承德:置办年货 集市上“钻”出来的年味

http://www.hebei.com.cn 2014-01-24 08:18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随着春节一天天临近,一股年味,从集市上“钻”了出来;一幅年景,在集市上呈现。

  1月18日,农历腊月十八,双桥区大石庙大集。

  早晨不到8点,集市上火红灯笼高高挂,五彩气球随风摇,在绵延500米的旱河内,做生意摆地摊儿的一个挨着一个,整整摆了三排,似三条长龙蜿蜒而去。流连其间,只见柴米油盐酱醋茶、生熟肉制品、时蔬干货、水产海鲜、服装鞋帽、家具碗筷等年货一应俱全、应有尽有。最为耀眼的是那连片摆挂的对联、年画和“福”字,远远望去,红彤彤一片,使集市显得分外红火而热闹。

  9点左右,置办年货的人们陆续赶来,集市上人流络绎不绝、摩肩接踵,于是,年味就在人们的拥挤中芬芳出来。置身其中,记者感觉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都是喜庆的年味儿。赶集的人很多都是全家出动,男人拿着购置的货物,女人带着孩子,孩子手里攥着爱吃的零食,见到熟人便问:“年货置办得咋样了?”满脸的幸福,满脸的欢笑。

  集市上一派忙碌景象,商贩的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欢笑声,一阵接着一阵,谱成一曲年集协奏曲,热闹非凡,年味十足。各个摊位前围满了前来购买年货的农民,各色商品十分走俏。你看,这边给孩子试新衣心里别提多快活;那边,高跟鞋、高靴子同样也在农村时兴;买肉的农民“挑肥拣瘦”;卖香油、调料的“现榨、现碾”倍受追捧……无论是买的还是卖的,个个都把一年的丰收与喜悦挂在脸上和眉梢。

  “那扇排骨多少斤?给我称称,我都要了。”“18斤多,261块,零头不要了,给260得了”。记者循声而望,来自大石庙镇陈家沟的陈大爷正在买排骨。“我8点多就到了,为的就是买点好排骨。现在日子好过了,手头宽松,买就买好的,过年就得有个过年的样儿。”陈大爷的脸上挂满笑容,“以前过年赶集,那得掂量着兜里的钱看看能买什么,现在赶集则是想买什么买什么,你说这生活有多大变化。再说,现在通公交车了,交通方便,买好了年货,花一块钱舒舒服服就到家。买多了就打的,不在乎那二十左右块钱。”

  65岁的赵大伯,47岁的焦大叔,一大早就装着十几只自家养的笨鸡赶到集市上。“我从2000年开始,年年养点儿笨鸡等到腊月赶集卖。现在的大集,变化真是大,货物真是全,吃的、穿的、用的、玩的,想买什么都有。你看这旱河里除了摊位就是人,兜里有钱心不虚,跟十年前比人们花钱可大方多了。”赵大伯边和赶集的熟人打招呼边对记者说:“十年前笨鸡还不太好卖,那时人们大多图便宜,所以鸡架更好卖。现在人们都喜欢买笨鸡吃,有营养,价格虽然高几块,但是买的人也不少,一只六七十块钱,一个钟头,我卖了七八只了。”“原来都讲究越肥越好,喜欢贪便宜,现在可不是了,首先是看肉好不好,肉不好,便宜也没人买。”旁边卖猪肉的李大哥笑着说。

  跟着熙攘的人群,记者体验着年的味道。此时此刻,不论是老人还是孩子,不论是东村的还是西庄的,人人脸上挂满笑容。在服装区,五颜六色、各种款式的服装映衬着来往的赶集人。大石庙镇马家庄的齐义正在给小孙女买新衣。“130块钱一身,贵了点儿,但我看着样式挺好的。我有退休金,我和老伴还种点儿菜卖卖,手头比较宽裕,所以只要孩子喜欢,款式好,质量好,贵点也没事儿。放在前几年,可真舍不得。”

  “生意不错啊?”等了11分钟,见摊主隋大姐终于有点儿空闲时间,记者便和她聊了起来。经了解得知隋大姐夫妇自1990年就开始做服装生意,平时就是赶圈集,常去双峰寺、滦河、西营等地。说起人们在服装方面的变化,隋大姐说:“干这行20多年了,年年岁岁新变化。20年前人们重价钱轻款式,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兜里的票子越来越鼓,眼光越来越高,选东西也更挑剔了,地摊、小店的生意受影响。原因就是,人们的消费观念变化了,开始讲究品牌、质地;另一方面就是网购在农村也成了平常事,很多人都到网上购物了。”

  采访中记者发现,过年赶大集的传统虽然没变,但集市上的经营品种、供求关系等都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如今,除了周边十里八乡的乡亲们赶大集,许多市里人也纷纷赶来采购年货,他们说,到这里赶大集买点儿传统的年货,觉得更有年的味道。在集市上,记者就遇到了家住市区的杨桂华女士也来“凑热闹”,她说,进入腊月以来这是她第二次到大石庙赶集,上次她买了160多元的排骨,这次想买几只农户养的小笨鸡,再绞几斤粮食猪的肉馅。(李海滔 李金宏 文并摄影)

关键词:年货,集市,热闹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承德日报
责任编辑:刘延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