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两会]“ 借脑引智 ”加快产业绿色崛起
在太行深山的内丘县岗底村是一个“传奇”之地。全村178户,600多口人。就是这个不起眼的小山村,一个苹果卖到了100元,卖出了太行山,卖进了奥运会,升级为“黄金”版苹果。这一切得益于岗底村与农业科研专家的成功对接。 事实证明:人才是事业之基、发展之本、竞争力之源。对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而言,人才资源是最大优势。如何“借脑引智”加快产业绿色崛起,如何招得来、留得住人才?昨日,三位嘉宾走进会客厅,一起建言献策。 “借脑”成就致富路 先“富”脑袋才能走得远 提起“借脑引智”给村民带来的效益,杨双牛深有感触。他说,30年前,岗底村还是内丘县有名的穷山村,地下没资源,地上是荒山,人均两分耕地,农民一年辛苦的收入不过百元。 “过去穷,穿的不是改革的鞋;今天富,是走了开放的路。一句话,就是‘借脑’成就了岗底村。”杨双牛说,那时多次求助河北农业大学。正是自己的真诚,打动了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教授李保国。 “李教授扛着行李进了山,一头扎进了岗底村,一扎就是十多年。他手把手教农民管理果树,培养农业技术员,还研究出了富含18种氨基酸的富岗一、二、三号苹果。”杨双牛介绍,在李保国的亲自指导下,富岗苹果率先在全国推行了128道标准化生产工序,建设了苹果安全追溯系统和4000吨的气调保鲜库,实现了富岗苹果四季鲜的先河。 杨双牛说,如今的岗底村,真正变了样。191名农民有了“持证下田”的专业证,100名果农成了农民中专生,62名果农正在就读大专班,到2019年,岗底将至少有50名农民拿到大学本科学历。到那时,100名职业农民、100个家庭农场将现身岗底。岗底人传统的农民形象将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用知识武装的新型农民。 “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传家宝。今天的岗底人,不再只凭力气种地,而是靠脑袋种田。只有先富了脑袋再富口袋,才能走得稳、走得好、走得远。” “引智”提升产品附加值 20元成本的玻璃卖到上百元 一提起玻璃,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门窗上的玻璃,很少人想到这样一种玻璃:以玻璃为主体,以艺术为内涵,利用各种创新技法制作,形状独特而美观,广泛用于装饰、建筑或家具洁具上,这就是艺术玻璃。 玻璃产业是沙河市的传统特色主导产业,近年来由于市场、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发展一度举步维艰。为有效破解玻璃产业遇到的瓶颈,沙河市政府与武汉理工大学共同组建了沙河玻璃技术研究院。 研究院为玻璃产业带来哪些变化?程金树给记者讲了一个例子,他有一个朋友是靠生产乳化玻璃起家的,几年前一平方米乳化玻璃利润竟然从10元跌到了0.5元以下。随后,沙河玻璃技术研究院成立了艺术玻璃创意设计中心,研究开发艺术玻璃新工艺、新产品,经过科技创新,他朋友的公司让每平米成本仅20元的玻璃卖到上百元。 “这就是科研成果的作用。”程金树说,作为河北省唯一一家走“政府主导、依托科研院所、服务企业和产业”的科研机构,沙河玻璃技术研究院坚持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的理念,立足玻璃材料科学前沿,坚持自主创新,解决行业中重大共性关键技术问题,现在已使用无机水性釉料进行彩绘玻璃制备,替代有机、酸蚀等传统工艺,真正实现绿色制造。 “借脑引智” 做足服务留人才 “过度依赖资源能源消耗的发展没有可持续性,必须走生态发展的路子。”李文阔说,近几年,很多企业长年陷在出苦力、做粗活、挣小钱的“红海战略”中不能自拔。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1吨钢还赚不了1斤鸡蛋钱,却背负了“污染大户”的名声。这些让人痛心的事实无一不证实,邢台已到了一个发展转型的十字路口,必须“借脑引智”,努力推进邢台绿色崛起。 李文阔说,近年来本市虽引进不少人才,但相关政策不够灵活,人才流失现象仍较突出。多年来,本市考上全国重点院校的学生很多,但回家乡的很少,大多“孔雀东南飞”,辗转到较发达的省区谋求发展。 他建议,一方面,可以实施柔性引才措施,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采取“季节型”、“假日型”、“候鸟型”、“契约型”等柔性形式引进人才,根据对方需要,不转关系、不迁户口、来去自由,只要这些人才能够服务邢台、促进邢台发展就行,真正有效降低人才引进的难度。另一方面,要结合国家重点项目、邢台优势和特色项目吸引和集聚人才、培养人才。一个大的项目,往往会跟进一大批各类人才参与建设与运营。即便项目建成后,参与建设的人才走了,但技术会留下来,让当地受益。 此外,要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和交流等活动,引进高层次人才,出台优惠政策,想方设法让各类高层次人才留下来,让“候鸟”变成“留鸟”,在邢襄大地“筑巢安家”,以更好地服务邢台发展。(高亮/文) |
关键词:两会,借脑引智,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