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河北频道>>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冀评论

魏后凯:如何更好的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来源: 经济日报 作者: 2014-06-09 16:26:48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京津冀地区交通区位优越,人口、产业和城镇密集,科教、文化、人才和信息资源丰富,是我国三大经济核心区之一和最重要的智力密集区。作为国家优化开发区域,未来京津冀将着重提升参与国际分工和经济全球化的档次、提高国际竞争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建设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世界级的城市群以及全球创新的引领区。

与珠三角和长三角相比,京津冀地区一体化进程缓慢,城乡区域差距较大,空间不均衡现象突出,人口、产业、设施和功能过度集中在京津中心城区,而京津农村和周边地区发展落后,河北甚至还形成了一个环京津贫困带。这种巨大的区域差异和空间不均衡,严重制约了京津冀一体发展、功能提升和人居环境改善。因此,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关键在于重塑空间格局,依靠空间结构优化,促进区域一体化和适度空间均衡。

首先,重新确定各城市的功能定位。京津冀城市群是一种典型的双核结构。在这种双核结构下,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关键是明确京津的功能定位,科学处理好京津的关系。北京作为首都,其核心功能是政治中心、国际交往中心、文化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一些非核心功能要逐步分类向周边地区疏散。天津要做实“北方经济中心”,着重发挥港口、物流、制造业和商贸等优势,努力建成我国北方的先进制造和工业设计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和金融中心,在京津冀发挥经济核心作用。河北省各城市也应从自身条件和优势出发,扬长避短、合理分工,明确各自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

其次,构建双核多中心网络型格局。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除了妥善处理好京津双核的关系之外,还应建立若干副中心,分担京津的功能,同时构建若干重点发展轴线,引导人口和产业合理集聚,逐步形成双核多中心网络型空间结构。目前,京津冀已进入网络型优化开发的新阶段。在2020年前,可以考虑把北京—天津—塘沽、北京—石家庄—邯郸、北京—唐山—秦皇岛以及沿海岸线地区作为4条重点发展轴线,使之成为人口、产业和城镇密集带,逐步推动形成一个安全、均衡、高效的空间格局。

第三,积极推进首都的功能疏散。根据新的功能定位,实行“去功能化”战略,依靠功能疏散引导人口、产业和设施疏散,实现功能、人口、产业和设施协同疏散。在功能疏散的方向上,要采取全方位多层次的疏散策略。所谓全方位就是根据周边地区的条件,将首都部分功能疏散到不同的地区,而不是集中疏散到一两个地区;所谓分层次就是根据不同的功能特点,将首都部分功能疏散到北京郊区、河北省乃至其他地区。首都功能的疏散要与区域协调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有机结合起来,要依靠功能疏散和承接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全面改善提升环境质量,做到产业疏散而污染不扩散。

第四,建立完善区域补偿援助机制。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必须保护好耕地和生态环境,明确城市增长边界和生态红线,合理设置绿色隔离带,设立开发强度的高限和生态空间的底限,保持合理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比例。为此,必须加强生态价值的核算,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对水源保护地、重要生态功能区和耕地保护区等进行生态补偿。在此基础上,还应建立健全帮扶和协作机制,引导京津等发达地区采取多种途径对周边贫困落后地区给予帮扶和援助,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关键词:协同发展,京津冀地区,重要生态功能区,适度空间,疏散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责任编辑:张欣

相关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