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河北频道>>渤海潮评

环保状况不该是“国家秘密”

http://www.hebei.com.cn 2013-02-26 16:02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2月24日,北京律师董正伟收到了环保部的政府信息公开告知书。令他失望的是,对于他所提出的请求环保部公开“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方法和数据信息”的申请,环保部以“国家秘密”为由拒绝公开。

  同在一片天空下,环境状况涉及所有人的健康和权益,相关监测数据本应是公共信息。令人遗憾的是,这些与公共利益休戚相关的监测数据,却一次次以“国家秘密”的名义向公众说不。与当初PM2.5的遭遇类似,相关部门对土壤污染数据讳莫如深,这不仅不足以平息焦虑,反而理所当然地引来一片质疑。

  最近一段时间,“全国90%的地下水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60%污染严重”的消息备受关注。与此同时,伴随着雾霾天气的扩散,PM2.5话题持续火爆,公众对于环境状况的参与度越来越高。实际上,与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相比,土壤污染更不易被公众察觉,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更加严重而滞后。对于土壤污染而言,防患于未然显然比先污染后治理更重要,而这首先就需要公开相关数据,使公众对土壤状况有一个全面准确的认识。

  实际上,“国家秘密”之类的托词在PM2.5最早曝光时也曾使用,令人欣慰的是,这样的“国家秘密”并未保守太久。在PM2.5逐渐“解密”的过程中,并没有出现所谓“大面积恐慌”,反倒使公众见到了政府职能的更加完善以及公民意识的日渐成长。对于公众来说,信息公开是环境保护的首要问题。只有在信息公开的前提下,公众才能掌握真实的环保状况,在监督政府履职的同时,约束自身行为、减轻环保压力。以“国家秘密”为由将公众排除在外,不仅是对公众基本知情权的伤害,同时也意味着政府部门要以一己之力扛起环保重任。而环保从来都是公共话题,污染的形成不但与政府行为、企业行为有关,也与公众环保意识及公民个人行为息息相关,将公众完全排除在外,政府是否能承担起本可以由公众来分担的压力?

关键词:环保,国家秘密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河北青年报
责任编辑:孙晓灿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