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河北频道>>文化河北

元中都:大汗断梦 天阙遗墟

http://www.hebei.com.cn 2013-03-08 09:03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二、晨曦初露

  三重矩垣拱广厦,一片塞色拥奢华。隆兴腹地落天阙,岂非武皇帝王家?!

  山顶上的“桃花源”

  对“白城子”的考古勘察始于1998年夏天。考古队出张家口向西北,沿207国道攀升到高高的山巅。山高谷深,坡陡弯急。道路连续划了几个“之”字后,在两座山峰之间豁然穿出,在海拔一千五百米的山顶上,竟然还有一个别样的神奇世界:浑圆的绿丘,明丽的旷野,海水般澄净的天穹,触手可及,仿佛站到屋顶就能扯下一团白云,水流梳顺了溪边青草、浪花叮咚,空气溜出花丛,沁入心脾……考古队队员们欢呼起来,“坝上到了!”

  “坝头”是内蒙古高原南缘的一段山岭,北侧坡缓川平,南侧陡然如高大堤岸。坝南的洋河流域是阴山、太行山、燕山辐辏之地。洋河流淌在三山之间,汇聚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水脉,冲过一连串盆地,切出一道道峡谷,像一只俯卧的“巨蝎”,尾扫阴山,气吞居庸,扬起巍巍太行和莽莽燕山两只大螯,紧紧地钳住华北平原。穿越此段山岭向南经洋河谷地的道路,是从草原腹地到中原地区的捷径。这段山岭属阴山尾闾,有个浪漫不羁的名字———野狐岭。“其阴控朔部,其阳接燕关。涧谷深叵测,梯磴纡百盘。”元代周伯琦精要概括了其地理形势。当年成吉思汗就在这里,以不足十万人马大败金军四十万。1307年,元武宗兵分三路南下,驻足野狐岭,迫使弟弟拱手让出刚刚与安西王争抢得到的皇帝宝座。他在这里建立了一座国都———“徘徊太祖龙旗九斿,剪金于斯,肇基帝业,为城中都。”

  地扼襟喉的三朝腹地

  从大的历史地理背景观察,“白城子”正处在辽金元腹地。张北地区和其东部遍野开放金莲花的闪电河流域连在一起,像轻笼纱幔的秘境,美丽而神奇。

  接踵而至的契丹、女真、蒙古,在这个高敞舞台上演了一幕幕异彩纷呈的历史大剧。1251年,忽必烈看准了金莲川这块宝地,组织了有名的“金莲川幕府”,建起了蒙古族在漠南草原的第一座城市———上都。张北在辽金时期为抚州,元代为隆兴路,地处大都路、上都路、集宁路、净州路之间,还与作为上都粮食物资重要来源地的宣德府、大同路等相邻,恰好位于大都通往漠北的干道“木怜站道”与皇帝巡幸两都“东出西还”的必由之路“纳钵西路”交汇处,并可南下野狐岭向西与军情急道“纳怜道”相连。农牧交错的隆兴,可谓锁控咽喉的要地,是一些王公贵族聚居之所。这也为“白城子”是元中都的观点增加了佐证。

  大雁的启示

  若“白城子”是元中都,必定有充足水源。一个现象引起考古队员的注意:大雁在“白城子”上空盘旋不散,像蜂群一样不成队形,还不时落在城东树林里。大雁一般不会随意落下,除非在栖息地。

  “白城子该离水不远!”考古队判断。观察雁群向西飞了,西侧是“狼尾巴山”,元称“鼠山”,走到山根有3公里路。地势渐渐下降,忽然“轰隆隆”一阵巨响,远处大雁起飞了,密密麻麻,还有水花在跃动,那声音就是翅膀拍打水面形成的。经查阅县志,这里是“新地湾淖(音nào,意为小湖泊)”———距离“白城子”最近的湖泊。元代这里是湿润期,水很充足,山湾里芦草泛波,湖水如镜。《管子·乘马》语:“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白城子”位于山下高于淖儿6米的旷野,与古代建都的理念十分契合。

  原来在“白城子”西北30公里,有一处更为辽阔的水域“安固里淖”,蒙语之意“鸿雁之湖”,这是华北地区最大的高原内陆湖,自辽迄元一直是帝王狩猎之地,还是屯兵之所,又名“鸳鸯泊”。几百米外就见大雁腾空而起,各种水鸟杂翔其间,遮天蔽日。元代大臣周伯琦留下以下描述:“山低露草深,天朗云气薄。积水风飕飕,平沙烟漠漠。凫鹭杂翔集,巨鳞倏潜跃。”当年武宗视察中都建设进程,还到这里行围打猎,它也是与元中都相关的重要地理因素。水源地又为“白城子”是元中都的观点增加了有力旁证。

  奇怪的“吉祥草”

  武宗在“旺兀察都”建立中都,却不知,竟为他两个儿子上演互相残杀的悲剧搭设了舞台。正是在中都,文宗为夺取皇位毒杀了哥哥明宗,史称“明文之争”。诗人萨都剌为此写下这样的诗句:“当年铁马游沙漠,万里归来会二龙,周氏君王空守信,汉家兄弟不相容。只知奉玺传三让,岂料游魂隔九重。天上武皇亦洒泪,人间骨肉可相逢。”

  透过文献可以断定“旺兀察都”就在张北。“白城子”距野狐岭30公里,在张北镇以北15公里,与中都历史记载的位置,倒是非常契合。值得欣慰的是,明朝金幼孜写《北征录》提到了它,当时叫“沙城”,明成祖说“即元之中都”。当地的老乡给考古队讲起一桩怪事:城里长的草也很神奇,在别处从来没见过。有民谚流传:“旱了干不死,烧了火不明,牛来不敢吃,离墙活不成”!

  考古队员们发现了一种蓬蒿似的草沿城根蔓延生长,长长的枝条布满深绿色窄叶。“不知道它叫个啥名,旱也青、涝也绿,人们叫它‘吉祥草’。”老乡还提到这种草有另外两个名字:“宫墙草”和“皇城草”。这会不会跟“白城子”历史有什么联系呢?似乎隐隐传递着某种信息。

  经调查和钻探确定,长满“吉祥草”的“白城子”外围,还有两圈城墙呈“回”字形相套,只是城墙保存较低,尤其外城仅能辨出微高的土垄。三重城墙依次相套应是都城架构,说明当年村落所在的“白城子”,应是皇帝居住的宫城,向外依次是皇城和郭城。位于皇城内、宫墙边的“皇城草”的名字也有了合理解释。

  外城非常大,边长近三千米。再看大大小小的建筑丘墟及散布其上的大量元代构件残块,可知建筑规模宏伟、布局对称。这是一座屹立于塞外草原、占地8.6平方公里、规制健全的都城,而且是可比肩元大都的又一遵从周礼的典范建筑!

  考古工作者综合“白城子”位置、环境及其与野狐岭、鼠山、安固里淖、上都的关联情况,竟发现它与有关元中都的历史文献记载若符节合,形成了具有明确指向性的证据链———“白城子”应该就是元中都!

关键词:考古,元中都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河北日报
责任编辑:赵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