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河北频道>>渤海潮评

“熄灯一小时”不该只是狂欢

http://www.hebei.com.cn 2013-03-25 08:32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在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倡议下,“地球一小时”这项道义感十足的活动影响力不断扩大。据媒体报道,今年全球有超过150个国家和地区参与该项活动,中国也有127个城市加入其中。于是就出现了从北京的鸟巢到上海的东方明珠,从伦敦的皮卡迪利广场到爱丁堡的城堡,全球许多标志性建筑都在3月23日晚8时30分起熄灯一小时的盛况。

  除了“地球一小时”外,世界性的与环境有关的节日有14个,包括世界水日、地球日、无烟日、粮食日以及植树节、爱鸟周(节)等,几乎每到节日前都能引发公众或多或少的关注。在信息传播愈发迅速的情况下,许多商家和明星也参与其中,或发微博为环保呐喊,或参与活动现场助阵,俨然成为“环保先锋”。

  不可否认的是,以“地球一小时”为代表的环保行动在一定程度上或引起或提高了公众对环保事业的关注。然而,类似这样的活动也难免陷入“形式主义”、“作秀”的批评漩涡中。

  批评首先来自于活动本身,尽管活动发起者的初衷是借助这类行动,扭转越发严重的全球环保问题。但实际效果似乎并不明显。以“地球一小时”活动为例,这一个小时中减少的用电量主要是来自照明用电,这部分电量在国民用电总量中大约只占10%,而这其中又只有少部分参与了熄灯活动。因此,在活动中减少的电能消耗量几乎是微乎其微的。

  一些地方为了响应活动号召,可谓做足了“功课”。去年“地球一小时”活动北京主会场设在八达岭长城,参加活动的主要是媒体记者和工作人员,群众几乎没有。为了举办活动,得租大巴车、建舞台、运设备,动静不算小而现场还需要几十位武警、警察维持秩序、保护古迹。于是,招来了“劳民伤财”、“破坏文物古迹”、“浪费电能”等质疑。

  还有一些地方为了达到活动效果,不惜采用强硬手段逼迫公众参与,这种情况在高校等单位出现的几率比较大。甚至会出现“大家集体关灯,然后继续玩电脑;宿舍灯关了,走廊走道的灯却照样亮着”的情况。不但彻底沦为“形式主义”,还招致被迫参与者的鄙视与反对。

  对于活动参与者的批评声也不少。许多貌似积极参与者,在度过了一小时的熄灯狂欢后,又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继续他们高耗能的生活方式,直到下一年熄灯的那一小时来临。许多明星参与此类环保活动,不过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人气或商业利益而已,日常生活与活动表现却截然相反。

  尽管过去6年里,“地球一小时”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参与者,甚至成为一种时尚。然而,无论活动形式如何多样,参与者和参与城市如何增加,都无法改变地球温度仍在不断升高、地球环境在不断恶化的现实。各种原因,除了工业污染加剧外,还与许多人只在植树节种树、“地球一小时”熄灯,平时却过着高排放、高污染的生活有关。

  “地球一小时”联合创始人AndyRidley表示:“地球一小时不再是象征性的熄灯一小时,更是一种从地方到全球的行动力量,推动各地的人们为环境做出积极的改变。”无论是地球一小时,还是其他环保节日,功夫应该在活动之外,呵护唯一的地球,需要这一小时、一天的热情,更需要一以贯之的行动。(白靖利)

关键词:地球一小时,狂欢,环保事业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燕赵都市报
责任编辑:杨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