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河北频道>>全景河北>>科教文卫

儿时的记忆:“捏面人”濒临消失的传统民俗文化

http://www.hebei.com.cn 2013-04-25 09:20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图为孙师傅正在聚精会神制作面塑。

  图为孙师傅在展示自己的面塑作品。赵元君摄

  时间:4月10日19时—21时

  人物:面塑艺人 孙永强

  地点:面塑工作室

  儿时,每逢老家过庙会时,最喜欢看的就是“捏面人”,五颜六色的面团,经过面人师傅的手,瞬间就变成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精美的作品,常常赢得围观者一片喝彩声。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过去走街串巷的面人师傅已是难得一见,令人尤为遗憾。

  今年35岁的孙永强,目前在省会经营着一家汗蒸馆。别看他年轻,但却是鼎鼎大名的京城“面人萧”第五代传人。走进孙师傅的工作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各种栩栩如生的面人。“钟馗亮剑”、“十二生肖”、“三英战吕布”,看着这些精美的作品,记者思绪不由回到了儿时的岁月。

  在记者的要求下,孙师傅现场表演了面人技艺。“通俗的叫法儿是‘捏面人’,但是我们行内人都称之为‘面塑’,其中还有流派之分,我马上要捏的是传统的‘签举式’面塑。”说话间,孙师傅取出了一团儿面。孙师傅说,这面是有讲究的,原料选用的是上等的小麦粉,光是蒸面就得一晚上的工夫,蒸好之后还得加入白糖和蜂蜜,其中白糖是为了增加面的黏度,蜂蜜是为了防止面塑干硬之后产生裂纹。“原料的准备非常重要,一份优质原料制成的面塑保存时间可长达80年。”

  首先是揉面,在孙师傅熟练的技艺下,很快面质就达到了要求。记者试了一下,发现面团非常柔韧,非常筋道。“别小看这揉面,想当年我在师傅门下,光揉面就学了足足两年!”孙师傅感慨道。接下来是着色,孙师傅说,着色的颜料分为可食用和不可食用两种,不可食用的颜料是由矿物质提炼的,这种颜料制作的面人可以持久保存;而可食用的颜色则是由茄子和西红柿等蔬菜中提炼而成的,这样的面人除了观赏外还能食用。

  “注意看,我马上就要开始捏了!”孙师傅取出了一根竹签,将面附着在竹签上,然后采用压、搓、捏等手法进行造型,很快,一个小猪的轮廓就出现在了眼前。接着,孙师傅又熟练地为小猪加上了耳朵、鼻子、眼睛等部分,最后经过细节上色,不到3分钟时间,一个精美的“十二生肖之亥猪”的形象就出现在了眼前。整个制作过程一气呵成,让人意犹未尽。

  孙师傅说,面塑的起源可追溯至一千三百多年前。流派上,面塑可分为南派和北派,其中南派技术细腻,长于仕女、花朵等形象,北派风格粗犷,长于钟馗、孙悟空等民间传统人物。从制作工艺上还分为签举式和罩座式,签举式就是常常在街头巷尾现场制作的“面人”,而罩座式则偏于工艺品,制作精细,现代常常和根雕等工艺品相结合。另外,现代面塑技巧还时常用于装点名贵菜肴。

  “现在,面塑艺人已经越来越少见,传承也出现了困难。”孙师傅说,随着时代的变迁,单靠街头巷尾的叫卖,很难满足生活所需,所以很多的民间面塑艺人都放弃了这一行业,他自己也是因为经济原因所以才另谋出路。“面塑技艺复杂,必须经过长期的磨练才能出师,再加上面塑艺人在现代生存艰难,才使得这门技艺的传承越来越困难!”

  孙师傅说,为了挽救这快要湮灭的民俗文化,他和很多面塑艺人正在努力尝试新的发展方向。例如,把时下流行的卡通人物融入传统面塑当中;创办学校,将面塑作为开发孩子智力的一种方式,同时从小培养孩子们对面塑的兴趣;将面塑和其它艺术形式相结合,开发新的商业途径。“目前我们的努力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这让我们倍感欣慰,我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行列当中,把面塑这一中国传统技艺发扬光大!”

  采访手记

  短短两个小时体验,记者在孙师傅的带领下,犹如遨游在民俗文化的海洋中,一直到走出孙师傅的家门,记者仍然意犹未尽。以前,对于面塑的感觉,仅仅是孩提时的玩物,从没想过其中竟然包含着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看着这些包含着历代先人心血的精美作品,不由得让人肃然起敬。

  时代在变迁,旧时很多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如今都面临着传承困难,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如果未来有一天,我们只能在照片和博物馆中才能看到这些文化底蕴深厚的作品,那将是莫大的损失。目前,这些濒临消失的民俗文化,希望能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关键词:捏面人,民俗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石家庄日报
责任编辑:王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