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河北频道>>渤海潮评

名校“扩招”寒门学子也算制度补救

http://www.hebei.com.cn 2013-05-17 08:12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据媒体报道,国务院近日召开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其中面向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定向招生计划将由去年的1万名增至3万名。此外,全国高校招生计划中专门安排18.5万个名额,由东部高校招收中西部考生。

  高考临近,这一规定对于憧憬名校的寒门学子来说,无疑是一个值得拍手称快的消息。政策的倾斜必然意味着考取名校机会的增加,意味着他们在高考过程中,在卷面分数的公平之外,又多了一份制度公平的保证。毕竟,对于依靠高考改变命运的农村学子来说,公平的制度是最宝贵,也是唯一可以依赖的东西。

  尽管考取大学特别是名牌大学,仍是许多贫寒子弟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但这条路却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越走越窄了,名校里贫寒学子的比例,近些年正呈现出惊人的下降趋势。2010年,清华大学一项针对2010级学生做的抽样调查显示,农村生源只占总人数的17%,而当年高考全国农村考生的比例是62%;北京大学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也在过去20年间从三成降至一成;另一项对于2009届大学毕业生的调查显示,来自农民与农民工、产业与服务业员工家庭者就读“211”院校的比例分别为38%、22%,都低于在生源中分布的比例。

  名校越来越难有农村学子,这一现象被媒体提炼为“寒门难出贵子”,舆论哗然。对于这一现象,教育界专业人士分析认为大概有三个原因:一是招生名额分配多集中于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等地;二是自主招生制度和内容对城市学生有利;第三就是教育资源过度向城市集中,农村教育水平低下。

  教育是立国之本。这话虽然听起来有点遥远,却是在现实中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在我国,教育改变命运不仅有深远历史渊源,更是现实之中实现社会阶层流动的重要途径。贫寒子弟可以只凭自己的聪明和努力,去为自己赢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在名校的平台上学习专业知识、结识有为青年,为自己开辟一片广阔的天地。

  因此,在高等教育已经呈现“赢者通吃”局面的背景之下,招生名额向农村和西部地区倾斜,可以说是一项重要的补救性措施。对于这一项顺应公众期待的政策,我们感到了“喜”,却没有一点“惊”———它的到来不仅在预料之中,似乎还可以更早一些。

  在为教育政策欣喜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教育公平不仅是个教育问题,它更是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问题。社会公平是人们所期待的,而资源的代际间继承却也是不可争辩的事实,有成就的父母总是可以给予子女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文化氛围,从而帮助他们在学识之外,能比别的孩子有更多的见识。而这一点构成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招生制度下更容易获得考官青睐。

  因此,实现教育公平除了招生名额倾斜的“机会供给”,还需要继续在教育资源上对农村和西部地区倾斜,让更多的贫寒子弟能跟上现代教育制度的变化,在苦学知识的同时,有更多的机会来增长见识,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这样,他们不仅能在不断变化的高考招生中拥有更多取胜把握,也为将来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有越来越多的贫寒子弟通过教育改变命运,教育也就不仅是个人改变命运的途径,更是社会走向公正与繁荣的重要支撑。(特约评论员周潜之)

关键词:名校,寒门学子,扩招,制度补救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燕赵都市报
责任编辑:杨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