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遗体捐献登记越来越多 最小志愿者只有3岁半
遗体(器官)捐献缺口大,不只是观念制约 据了解,遗体捐献主要用于科学研究、临床解剖等。尸体解剖是医学的基础学科,可以使学生更加直接地了解人体生理结构,对教学非常重要。但目前用于科研和临床解剖的尸源仍然很紧张。“每年我们需要遗体8到10具,目前仅能供应2、3具。”河北工程大学医学解剖室的张纯清说。据了解,这个缺口在河北医科大学等学校更大。 调查显示,全省每年排队等待器官移植的病人约有上千人,但我省器官捐献志愿者很少,能够满足采集条件的更少。令人振奋的是,今年我国人体器官捐献从之前的19个试点省份扩展到全国,我省规范的器官捐献登记接收工作将陆续展开,省器官捐献管理中心有望在下半年正式成立。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笔者调查发现,传统思想束缚仍然是制约遗体捐献和器官捐献的最大障碍。“一位80多岁的老人已经填好了遗体捐献申请表,但孩子知道后百般阻挠,担心有人在背后说他们不孝,迫于无奈老人最终放弃。已登记的志愿者去世后家属反悔的情况并不少见。”石市工作站工作人员张晓琛说。他呼吁人们进一步转变观念,“给生命最后一次灿烂”。 另外,我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遗体捐献、器官捐献的法律法规,一些省市出台了地方性法规或管理条例,我省这方面还是空白。不少志愿者家属担心,遗体捐献和器官捐献后能否真正用于医疗教学、病理解剖以及救助他人。对此,省红十字会有关人士表示,我省正在开展这方面的立法调研。 “有时会接到一些电话,比如家庭条件困难的志愿者,希望通过捐献获得一定补助,但是目前国家并没有这方面的补偿政策和经费,我们工作站所需经费还主要靠所在的医学专科学校支持。”冉义臣说。据了解,随着我省器官捐献工作陆续展开,省红十字会将设立“人体器官捐献基金”,并制定公开、透明的救助制度,届时将能够对困难器官捐献者家庭给予人道救助。(实习生康瑞珍 记者刘荣荣)
|
关键词:遗体捐献,志愿者,河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