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河北频道>>渤海潮评

“扫大街的”是怎样成为反面教材的?

http://www.hebei.com.cn 2013-09-16 08:25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一网友微博爆料说,车站遇到一熊孩子,大哭大闹不想去上学,妈妈气急,指着旁边的环卫工说:“不好好读书,以后只配扫大街。”(9月15日《武汉晚报》)

  古人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古人崇尚读书,实际上是崇尚做官,只有读好了书,才能考上一官半职,出人头地。而在今天,这种价值取向仍不过时,做官及官位高低仍是评判个人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即便是同学、朋友,甚至发小的聚会,座次上也是要讲究一些“官本位”的,彼此间更喜欢称呼官职。连私营企业的官职,比如“总”、“长”之类,一般也是不能含糊的。假如你是个“扫大街的”,介绍的时候不大可能会把你的职业带上。当然,现在的读书不一定都是为了做官,但各种价值本位语境下的身份、等级观念依然流行并根深蒂固。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承认并反思。

  拿“扫大街的”做反面教材,理论上说,价值观、教育理念都有问题。然而,个人价值理念的形成,又由现实社会中流行的价值观念影响而来。凭良心说,我们都要尊重环卫工人,因为正是这一群体的直接奉献,才营造出整洁的社会生活环境。然而说实话,会有几个人希望自己孩子长大之后去扫大街?

  不论是利益取向还是价值观念,当今社会事实上依然存在“高品”与“下品”之分。不管是严寒还是酷暑,“扫大街的”都是最饱受艰辛那一群人,而“高品”阶层的人们,不但风吹不着、雨淋不着,而且收入水平远高于“扫大街的”;这是利益上的“高”与“下”。社会地位上的差别自不必说。如果我们承认这是事实,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指责那个教育孩子的母亲,既有点虚伪,于某些价值取向来说也没有太大意义。我认为,那位母亲最大的错误就是时间、场合的不恰当———然而回到家里,有几个做父母的会发自内心对孩子说: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你将来扫大街我们也高兴。

  社会价值文化的导向,有历史文化沿革的原因,更由现实的利益分配因素决定。如果“环卫工人最美丽”很多时候不过就是一句口号,而现实概念中的收入、待遇、安全、尊严等等,不是天壤之别,就是浮云,比如高温季节中最先热死的就是环卫工;一点可怜的高温补贴标准几十年不变,还不一定能兑现;冬天里扫雪到天黑,回到家冻得连鞋都脱不下来……口号里或应景的时候把他们捧得再高,现实中他们还是“高”不起来,工作辛苦、收入低、买不起房子、不好找对象。那么,当母亲的教育孩子,只有好好读书才不会沦陷于这种辛苦又心酸的职业,难道不对?
我认为,“不好好读书,以后只配扫大街”的教子之言,执政者应视之为“醒世箴言”:尊重普通劳动者,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缩小行业间收入差别,从各方面维护劳动者权益……(马涤明)

关键词:扫大街,反面教材,熊孩子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燕赵都市报
责任编辑:杨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