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改革应放弃“调休”思维
近日,全国假日办征集法定节假日放假安排意见的调查正式结束,受假日办委托,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整理工作已开始。该中心特约研究员刘思敏表示,针对民众反映的长假不调休的问题是可能实现的,但调整黄金周的可能性不大。 如果全国假日办经过调查,最后给民众的交代只是“长假不再调休”,那实在是让人沮丧。一种建立在明显误读和误判基础上的假日改革方案,不可能逃脱被吐槽的命运,更不可能行之久远。 必须被廓清的事实是:诚然,民众对“调休”颇有怨言,但这只是表象,民众抱怨的是假日安排的锱铢必较及假日供给的悭吝,是假日安排者也许从未将“与民休息”当作假日安排的出发点和归宿,真正的重心,始终在于拉动消费。 自从有了长假概念,“拉动消费”就是其特定使命,民众所扮演的不过是陪商家和政府读书的角色,一切目的只为GDP。所拼凑的小长假,自然也是这样一个终极目的。小长假是调休还是不调休,其所依据的也并非是民众的感受,而是拉动消费的成效。正如专家所说的,“3天假和2天周末差别不大,从游客出游意愿和旅游行程计划来说,只有7天长假才能带来和周末不一样的质的变化。”看来,只要于拉动消费无损,明年假日安排不调休完全是可能的。 于拉动消费无害,于民众就有益吗?不调休的结果就是,民众的工作和休息时间,将比以往更加支离破碎。 无论是黄金周还是小长假,其初衷都应是与民休息,以民众为本位。拉动内需,可以放在其中考量,但其应是伴随性效果,不应喧宾夺主。如果真以民众为本,以与民休息为终极目的,小长假就不应只在调休还是不调休上纠缠,而应放弃调休思维,以“打通”思维取而代之,即打通传统假日与周末,让几个传统佳节与周末之间连成一片,可前可后,以实际情况为依循。事实上,纵然这样,也多放不了几天假,有关方面不应过于吝啬。至少,也应该允许讨论和尝试,以示改革诚意。 |
关键词:假日改革,调休,长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