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校”上项目 不能尽在一念间
在海拔1350米的湖南炎陵县大院农场,几代人盼了近20年后,终于建起希望小学。可完全竣工仅1年,它就遭强拆,还有村民因阻拦被打伤。据了解,强拆是因当地引入计划投资过百亿的项目。(10月30日《法制日报》) 安全校舍,盼了多年,毁于一旦,令人扼腕。“短命”的希望小学,如今已沦为废墟,可“破灭”的,又何止这所学校? 据了解,在当地,多年以来,孩子们都是在泥垒危房、水泥砖房里上学。让孩子有现代校舍可栖身,也成了百姓的殷切期许。不难想见,该希望小学之于当地,犹如“久旱后的甘霖”,殊为可贵,也润泽了干涸的教育土壤。 义工队捐资援建、师生现场募捐、教育部门拨款……爱心凝聚、责任汇流下,该小学才得以建成,可以说,它来之不易,也满载着希望。谁料到,孩子们刚免于“危房”之困,却又因拆迁,再陷险境———因新建的希望小学,已被碾作尘土。孩子们被逼无奈,只能迁入过渡性“板房学校”,而在该板房旁,还挂着“山洪灾害隐患警示牌”。 不堪想象,在教育现代化语境中,孩子们连有个稳固安全的校舍,都成了奢望,只能在艰险环境里求学。也正因不满,拆迁时,百姓几番阻止、自发值守。“拆校”与“护校”的对垒,也持续多时。 遗憾的是,希望小学最终还是被拆,虽然它还崭新,虽然百姓极力阻拦。而拆迁缘由,就是得服从于规划,在上百亿项目的面前,学校就得让路。 拆除才竣工1年的学校,既是资源浪费,也会让百姓“改善校舍”的诉求落空,可这为何阻挡不了强拆步伐?当地教育局官员称,该希望小学虽由爱心人士捐赠,但产权是教育局的,所以村民无权阻止拆迁。 看似堂皇,却不合乎情理:建希望小学,旨在保障孩子的教育权利,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受教育环境,教育局在接手之初,就该懂得它寄予的民生诉求,而不可轻易辜负。如今说拆就拆,显然难服人心。 遮蔽民意,对希望小学执意强拆,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利益考量。对当地主政者来说,百亿项目是绝对诱惑,在引资跟政绩直接挂钩的情况下,这也意味着难得良机。相较于学校这“隐性资产”,项目更能兑换为“看得见的利益”,跟政绩的直接关联度也更高。当地“举全县之力”推项目,甚至到处打出“项目重于一切”的标语,也就不足为奇。 “设庠序以化于邑”,抑或是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在“项目”面前,都失去分量。只不过,罔顾民意,必然要承受代价:就现实看,当地“拆校”与“护校”之争,就以双输收场,孩子进了板房,项目也没在预定日期顺利奠基。 事实上,在2012年,国务院就曾下发意见,明确提出严格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撤并和布局调整,必须严格履行论证、公示、报批等程序,广泛听取学生家长、学校师生、村民自治组织和乡镇政府的意见,保障群众充分参与并监督决策过程。涉事小学未必是严格意义上的“乡村学校”,可其废置、拆除,也该参照这规定,遵循规则。 |
关键词:希望小学,强拆,项目,湖南炎陵县 |